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遐想(之二十四)

(2017-04-09 06:33:13)
分类: 读书随感

一不小心就跨进了学苑书店的大门,临进去之前,自己还想只看不买,因为自己知道再买就是“浪费资源”了,到了里面发现这个熟悉的书店格局变了,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学苑书店,原本就不是很大的屋子被分为两间,里面摆着书架,而外面已经成为了一个卖工艺品的商店,这样的瘦身让自己多少有点感觉不爽,知道实体书店被网络冲击得厉害,不这样瘦身恐怕难以为继,理解归理解,但感觉就没有从前那样的舒服了,在狭小的空间里看着书架上的书。

 

欧文·斯通的《米开朗琪罗传》进入眼帘,正因为在看他写的另一部传记《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觉得写得不错,看到这部作品的介绍,心里面就有了买的意图,最初还能保持理智,虽然感兴趣,但还是翻阅后放回了原处,接着往下看《安东尼·葛姆雷论雕塑》让我留在那里,这本被套上“避孕套”的书,无法打开翻阅,书的后面也没有介绍,没办法只好拿出手机查阅这位雕塑家的简介,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的: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于1950年生于伦敦,是当代应该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完成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业后,曾在印度行历三年,之后回到伦敦,先后进入金斯密斯学院的中心艺术学校和斯莱德美术学校深造。

 

在其艺术生涯中,葛姆雷一直以自己的躯体作为原型,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躯体与其寓居的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他通过雕塑艺术形式创造了过去二十年来最富雄心壮志,最为人认可的部分作品,包括《土地》、《北方的天使》以及最近为格林尼治千年穹创作的被过滤广告 《量子云》。

 

葛姆雷在德国库克斯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均有大规模的作品。他多次参加集体作品展,如威尼斯双年展和第8届文献展,并在白教堂美术馆、色本特美术馆和白色立体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作品展。

 

葛姆雷于1994年获得特纳奖,1999年获得南岸奖。

 

但是看看价格吓人,不厚的一本书228元,还是把书放回了书架,在外国文学书架上发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自传,觉得机不可失,立刻从书架上取了下来,放在了柜台前,那里的小伙子已经是熟人,笑着看着我复杂的面部表情,在之后没有发现打动我心的书籍,去结账的时候,想到了既然已经买了一本,就不差那本《米开朗琪罗传》,到书架上取下这套书,跟书店的那个小伙子说结算,一百三十元打了“水漂”。

 

感觉在学苑书店没有看过瘾,买的那两本书,也暂时存放在那里,因为去书城的想法,字到了学苑书店,看到瘦身的现状,心里面立刻就想到了书城,唯有那里还保持着相当的规模,还有一种自己内心里需要的庞大和可选择性,毫无疑问这里是最后的精神高地,还没有瘦身的书店,书城能保持这样的规模,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书城里面,在新书柜台前,发现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白俄罗斯著名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最新作品《二手时间》,作家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以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要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自己有不少,《锌皮娃娃兵》、《我还是想你,妈妈》、《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但是,看到这本新书,自己没有任何的犹豫,把它拿在了手中,成为了自己藏书中的一本,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每册定价:55元。

 

因为时间的关系不敢在那里慢慢的浏览,直接去了社科类图书区,在那里发现了德国哲学家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翻看内容简介写道:在一套自然科学的丛书中竞包括——实际上是开始于——一本哲学著作,这可能会使人们感到奇怪。当然,如今人们普遍地一致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相容的,但是若要承认认识论具有如此突出的地位,那就不仅意味着这两个领域是相容的,而且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联系。

 

看来,很明显,必须把这个问题作为出发点。因此,尤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把这个问题放在适当位置并恰当地加以注意的人竟是那么的稀少。事实上,很少有著作家对这个问题给予清楚的、肯定的、有效的回答。原因当然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识”这个词的意义似乎非常明显因而不需作更具体、更仔细的阐释。对他们来说,简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对这个词作严格、确切的定义这样的问题。诚然,如今的确有许多非常熟悉的概念使用起来无需作出特别的定义。当我说“我知道某事”时,我所说的话似乎就像我说“我看到某种东西”或“我听到某种东西”那样具有平平常常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对的。当一个医生说他知道一种疾病的原因是某种细菌,或者当一个化学家说他知道一种气体是氦时,人人都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谁也不会感到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但是,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许多人都以为自己十分清楚地了解这个词的意义,但是他们所了解的却是完全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这个词作出更确切的定义和阐释就成为绝对必要的了。事实上,我们马上就会看到,大多数思想家所心照不宣地设定的认识概念并不是一个在哲学上可靠的向导。我们每个人所了解的与“看”和“听”这些词相联系的意义对于日常生活的目的来说是非常确切的;但对于视、听、知觉的研究来说就必须使这种意义更为精确。同样,认识论首先必须明确地规定“知识”这个词到底标示什么特殊的过程。

 

    即便自己对哲学的一些观念依然糊涂,但不妨碍有一颗好奇的心去观察和了解,自然这本书又拿在了手中,急忙去结算台,知道赶紧要去赶场子,那边的朋友早就等候多时了,真正达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