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遐想(之二十一)

(2017-02-09 08:19:4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学术方面的书籍是很难一气呵成,很像是在教室里听课,即便你做了很多的笔记,但是还需要有时间去消化,去回味作家和教授讲给我们的那些发现和实践成果,学生用自身的经验去类比推论,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感受,更多的是你感觉不到这些,这就需要你细致的去分析,作家的这些观念出自于什么样的感受而得出的结论,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因为自己的浅薄造成了这种感悟的缓慢。

 

《素女经》看的很慢,也不是特有激情的阅读,毕竟已经从寻求刺激的年龄走过来了,古人的这些经验之谈,没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更愿意看给帝王讲述的这些事情的道理,而不是实际操作,这里面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现在很多相关的书籍,更多的是引用和解释这些古人讲述的东西,到不如直接浏览原著,排除跟着别人的观念前行,即便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偏差,到了无需去印证的现在,更注重于阅读,求证留给学者们去解决。

 

中国性学文化的代表作《素女经》算是其中之一,在阅读的同时,想起了弗洛伊德,这是西方性学方面的权威之一,自己想起手头上有他的作品《性学三论》,要知道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国出现了弗洛伊德热,他的《梦的解析》成为了最热门的书籍,为了买到这本书自己费了很大的气力从一个书贩子那里高价买回了一本,在之后弗洛伊德的其他作品也相继出版,自己同样是最热情的购买者,不否认那时候有一定的追求刺激的意味,但那个时候对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自己是感受不到的,所以买的书更多的是堆放在那里。

 

手头上这本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最早自己已经有了,上个世纪就拥有,但感觉是“洁本”,而这本购于2015年的书籍,是它的完整版,在小城的学苑书店坐在那里翻阅了很长时间,正因为看到了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为这本书写的序,我毫不犹豫的买回了这本书,李银河这样说:“感觉这个译本很好读,比以前读过的版本好了许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过去版本多译自英文,两次迻译,难免与原文疏离,读起来磕磕绊绊,词不达意。这一版直接译自德文,好了很多。二是译者中文文笔洗练优美,使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如果有人想读此书,我当然会推荐这本书。”这样说来,那有不买之理。

 

收起来《素女经》,在书堆里找出这本书,不客气的说,在我的藏书中有关性学方面的书籍真的有不少,《中国房内考》、《金枝》、《海特性学报告》、《中国性艺术》、《性学总览》等等不下五六十种,这些书的绝大多数都存放在自己的书房,这些书籍作为自己了解人内心深处的“隐秘”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事例,当然更是素材,在阅读中你会感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在这本《性学三论》中,发现我最早画出的作家的一段话,自己觉得有道理,这是作家在《爱情心理学》一文中的论述,写到:“一直以来,在人类根据什么样的“爱情标准”进行对象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在想象的要求和现实之间保持一致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很信任作家的描述。

 

客观的说,作家们的确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潜质。一方面,他们善于借助细致入微的观察发掘隐藏在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另一方面,他们也敢于将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展现给他人,进行自我剖析。

 

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们的作品价值也会打些折扣。作家必须为读者带去智性和美学上的快感,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因此,他们无法将现实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而必须对其进行切割,从中剥离出对其不利的内容,再做一些填补加工,使全文读来平缓流畅,这一切被看作是称为“诗意自由”的特权。而对于其笔下所描述的内心状态,作家们也无意去探究它们的前世今生。

 

这么一来,科学家们面对一部在上千年间令无数人为之神往的作品,反而会有些不知所措,甚至读起来会有些索然无味。

 

然而这一点恰恰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我们对于人类爱情生活的研究是完全合乎科学的。科学研究完全超越了“快乐原则”,而它恰恰构成了我们心理活动的基础。”

 

我解释性学研究的目的排除了“寻求刺激”,而弗洛伊德说的真好,完全超越了“快乐原则”,这就是研究的治学方向与治学理念,与不理解的人说的不正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情。我们应该知道《素女经》被世界研究者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性学经典名著,而弗洛伊德有关性学方面的理论,被公认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思想著述不仅开性学之先河,而且对人类思想文化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拿他对人类思想的贡献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相提并论。

 

不妨我在摘引一段弗洛伊德在这本书里面的精彩讲述:“性欲这条河流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流淌,但其所有或是绝大部分的能量却早已脱离了原来的性目标,被挪作他用。性冲动脱离原来的性目标,转向新的目标的过程,被称作升华作用。正是在这种升华作用的帮助下,我们的文化成就才得以实现。”

 

“那些在艺术方面富有天赋的人,往往是高效、性变态和精神病的结合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