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六十一)
(2016-10-15 06:14: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说不买书了,可是总有那么一天,也不知道上了什么神经,就想去书城看看,跟着感觉走,穿上衣服出门,乘公交车,三十分钟后就到了书城,在路上自己想,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不买,就不买,虽然,钱包里还有一张百元书票,但是,想想自己四处放置的那些书,将来如何处置,真也是一个麻烦事情,像我这样一身毛病的人,说不准那天一下子折过去,再也醒不来,留下这么多的“未尽事宜”怎么办?
买书这件事情,就像一个心情不好的人,走进一个幽静的公园里面,你的情绪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忘记了自己先前的那些痛苦和烦恼,你突然感觉生活还是有它的光彩一面,还是值得我们去留念。到了书店,站在分门别类的书台前,你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理想的花园,你发现有那么多的奇花异草,在这之前你没有见过,这种对新奇的好奇让你忘记了先前的告诫,觉得很多书都应该买,也值得去买,这个世界真美好。有一位朋友跟我说,天堂的样子就跟书房的样子一样,我想应该还会更好。
王阳明的这本《传习录》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买的,简单翻了一下,看到了其中的某一个片段,认为谈的还算深刻,没加思索就买了回来,到家里放在床头的那堆书里面,过了若干时间,翻到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内心里最喜欢的一本书,虽然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记载,也算作是一个历史名人,但是,他的这本《传习录》与老子、庄子、孔子的书籍还是有距离,现在知道自己买书的那个时间,有一种强烈的占有这本书的欲望,完全是为了其中的某一段话,每一个段落,而绝非是整个的篇章,我学不会像一些读者,带着笔和纸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下来,省了买书的款项。
那些年,类似这样的书籍买的太多了,八十年代新书奇缺,书店几乎每个公休日都要去转上半天,一来二去,认识书店的一些小姑娘售货员,至于是不是爱她们另当别论,人家看你挺真诚,装扮成一个文青,对她们有礼貌,心里面估计就有了几分好感,知道你是来淘新书的,便主动的介绍近期的“好书”,咱这个人架不住别人的好心,只要介绍就认定是好书,兜里只要有钱,一定会买下,就这样买回来不少类似这样的“不好意思”不买的书籍,回到家中仔细翻阅,发现还真不是自己喜欢的书籍,也不敢去退,就这样留在家中。
在岳父家里堆放的那二三十箱书估,计都是在热血冲动下买下来的,那时候自己很喜欢跟几个长的挺不错的女业务员套近乎,可是那时候自己心里面虚得要命,把喜欢埋藏在心里面,最多就是多看几眼,多在他们的柜台上停留,后来知道你不表白,是没有人知道你想干什么,话又说过来,幸亏没找书店的对象,喜欢书籍与找书店工作的对象是两回事情,后来发现自己喜欢的那些漂亮的女服务员一个个先后都结婚了,到最后也就那么一回事情。
若干年之后,有机会跟这些曾经的老员工聊天,说了当初自己的想法,她们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你为什么不像我们表白,那怕递给我们一个纸条,我们一定会去考验你这个人是否是内心里希望的那种男人,当初,感觉你很正经,根本不会考虑到你还有那些想法,听到这里自己知道婚姻是天注定,真正找到他们就一定会幸福?都是一个未知数。
人就是这样,结婚前感觉这个世界上漂亮的女人,让你感兴趣的女人,四处寻找都找不到,没办法你终于找到了一个,认为这个人就是上苍派给你的最终的一个人,用尽全身的招数,吸引对方,最终心想事成,抱得美人归。结婚以后的若干年,你突然的发现,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女孩子,只不过是你没有耐心的去等待而已,这就是命。
记得那年,自己的书实在没地方堆放了,征得同意,临时放到老岳父家里面的“仓库”里面,在整理这些书籍的时候,这些唤起你往日回忆的书籍,感觉每一个书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自己一度还想把这些自己曾经记忆的购书后面的故事写下来,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觉得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去写,这些小情调留在日后再说。
其中有些科普读本的书籍,是在最初中山路上的新华书店三楼上买的,那个老女售货员至今还记着她的样子,对我那才是一个好,为什么对我好也不知道,但感觉很受用,每次去即便不买书,也会到三楼上去感受一下热情,只要她在,每次去都会主动的跟我介绍新来的书籍,从柜台里面很神秘的拿出来让我看,觉得这是给我专门留的,就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自己买了一些自己好面子的书籍。
到后来她的女儿顶替她去了书店,她女儿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才是一个漂亮,那双大眼睛撩人心扉,很招读者的喜爱,后来发现围在她身边的读者越来越多,自己已经没有实力,跟他们竞争“优先权”,她母亲给我的待遇已经被别人替代,自己只好很伤心的离开了。
到后来听说,让一个激情似火,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追到手,在后来就出现了悲催的一幕,婚后生活不幸福,长期处在压抑的状态中,最后得了很严重的疾病,本来眼睛就大,病情让她的眼睛变得出奇的大,眼珠子好像随时就会掉出来,眼大到一定程度,就不是美丽,开始了吓人。
多年之后,在马路上遇到了这位大眼睛的母亲,她告诉我,当初对我好是有目的,听说我是部队子女,工作单位也不错,爱学习,好读书,想把她女儿介绍给我,后来听别人告诉她,我已经结婚了,这才打住。听她说,女儿得病以后,一直没上班,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女儿,听到这里真的不知道是怎样的一滋味,心想读书与住家过日过是两回事情,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读书当成一种爱好是优点,当成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那就悲催了。
在整理那些书籍的时候,发现很多并非是自己的最爱,想处理掉,可是,书这东西就像股票,更多时候是砸在自己的手中,原价卖出去没这种可能性,卖给收废品的不甘心,没办法装进了箱子,等待着那一天心情高兴,捐赠给某一个机构,让它们重见天日。
自己深刻感受到,冲动是魔鬼,死要面子活受罪,那些不该买的书,不仅仅是浪费文化资源,最关键是浪费资金,虽然那时候书籍的价格相对便宜,但那一本都是从自己嘴里面省出来的,不买这些书,买一些自己更喜欢的书籍该多好,哎,人没有后悔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