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五十九)

(2016-10-17 08:30: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早些年看书,跟着时尚走,无论大小文学圈里面热衷什么,就跟着看什么,囫囵吞枣,不管看懂没看懂,反正可以跟那些读书的人简单的侃上几句,让别人知道自己还算做是阅读了,没拉下。没办法,年轻时候爱虚荣,就怕自己不是文学青年,这倒也好,久而久之,看书成为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因为你找到了阅读的乐趣,更找到了阅读后跟别人显摆时的那种满足虚荣的快感。

 

唯独让人不快的是,感觉生活越来越拮据,爱上文学,跟爱上艺术一样,到处感觉是需要花钱的事情,看书的人要买书,即便那时候你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但是,那时候图书馆也不象现在这样琳琅满目,随便让你去挑,新书和大家都喜爱的书同样是借不到,一些书籍需要专家教授一级的人借阅,像我们穷工人没资格借阅,即便在书架上找到一两本书,还要有时间限制,记得好像是一周之内必须返还,逾期要交罚款,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工资,那有钱去交罚款。

 

我这个人看书最初特慢,肚子里那点文化水限制,书中的典故和历史事件浑然不知,自然就无法与作者共鸣,吭哧吭哧在那里死读,上不来情绪,加上不会阅读,结果越看越慢。从那时候起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自己感觉好的句子,还要抄下来,用于给同学写信,或者跟文友拽两句,这样阅读就更没时间保障了。

 

让人揪心的是,那时候参加工作,正是自己想表现的时候,白天忙于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根本不可能有时间看书,只有等到晚上下班以后,等到与单身宿舍的那些人“周旋”完了之后,才可以进入到自己掌控的时间里,可想而知那时候的阅读会是怎样,“书是安眠药,一看就睡觉”就是那时候总结出来的体会。

 

八十年代初期,好书是紧俏物资,我曾经写过,像我们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批给我们的图书计划本身就寥寥无几,再加上我们新华书店的业务人员,对当下时髦的那些流行作品不甚了解,订的数目极少,所以到了小城的批发部,给大机关和高校留下一部分,剩下的就所剩无几了,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新书就成为最紧俏的物资。


记得有一次开工会代表大会,在小城的人民会堂,那里有一个卖书的柜台,投放了一些新书,出现了争相抢购的火爆场面,我的一个同事知道我喜欢图书,不顾一切的帮我挤进去买了一套《契珂夫短篇小说选》,自己拿到以后,再三的感谢,真想跪下来给他磕头。

 

但是,毫不夸张的说,三十年多前,那时候买书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别看一本书只有一块多一点,现在看不算什么,可是那时候工资才有多少,自己开始买书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二十五元,假如一本书是一元,站工资总额的将近百分之五,别忘了那时候我的生活费,每个月省着花也要十五元,只有十元钱的零花钱,交通费,以及其他的费用都要从这里支出,买上一本书,又减去了零花钱的百分之十,而那时候每个月还要留点结余,预防万一,例如,同学到单位找你玩,遇到吃饭的时间,你就要从结存的款项里拿出来,到食堂买饭给他们吃,那时候跟本不敢想去饭店的事情。

 

可想而知,那时候一个人有了兴趣爱好,对于工薪阶层的我来说,没有别的办法,从自己的嘴里面省,单身宿舍里的那些大青年经常约你周末出去玩,自己知道跟他们出去玩就要花钱,自己那点工资根本不可能让我那么潇洒,所以拒绝所有的这种邀请,包括共青团组织青年看电影,即便电影票是单位发的不花钱,但是,交通费用,买零食的费用都是钱,所以自己把电影票发出去,包括自己的那张也一同送人,即便非去不可,也绝对的会一个人独自前往,绝不会跟大部队一起,为什么?怕花钱,感觉把钱用在刀刃上。

 

三十多年前,住单身宿舍的自己,最贵重的私有物品,就是高中毕业以后父母给买的一辆自行车,再就是从外贸买回来的一个出口转内销的人造革的箱子,那时候箱子边上还有四个轮子,同事见了觉得不得了,自己也感觉挺好,很风光了一阵,后来知道那是质量最次的箱包,箱子里就是自己高中期间的旧衣服,工作几年自己都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全部捡老父亲倒下来的衣服。而在这个新箱子之前,我所有的家当放在一个铁皮箱子里,这个铁皮箱子是军用品,最初是放炮弹的箱子,是我们邻居不要的箱子,让我给要回来了。

 

单身宿舍我的床下,并排摆着两个箱子,别人以为我有多少物品,后来大家知道两个箱子都是摆设,里面没有实质内容,用单身宿舍里的大青年的话说,小偷要是翻开你的箱子一定会哭,没想到偷了一个比小偷更穷的人,要知道除去旧衣服,旧裤子之外,就是自己的书箱,把那些感觉应该藏起来的好书,放到箱子里面,害怕同事拿走,那时候把书当成自己最重要的财产,严加看管,谁也别想从我这里借走属于自己的图书。

 

八十年代是文化逐渐开始解禁的年代,一大批中外名著纷纷的被重新印刷出版,自己按照外国文学课程的进度,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点点地往后延伸,跟着老师的讲课进程,一点点地开始搜集这些被誉为世界名著的古典书籍,就这样通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拥有了一些,有人问,都看没看?自己坦诚的说,大多都没有看。

 

随着当代文学的不断兴起,自己又拥有了大量的当代文学的作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老师开始在家里面讲哲学,讲自然科学,讲民俗学,自己又跟着买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一句话,书越来越多,阅读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自己感觉到了自己的精神财富拥有量,达到了自我满意的程度,可以随心所欲的站在书架前,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翻阅,看到有些自己曾经阅读的书籍,看到画出来的那些警言妙语,觉得挺好笑,知道那时候还是一个励志青年。

 

现在不在为自己读一本书,或拥有一本书轻易地去满足,感觉自己拥有的这些财富,不应该是自己独自享用,而是自己身边喜欢书籍人的共同财产,所以对于每一个喜欢阅读的朋友,他们到我这里翻阅和借阅,我觉得是一件和高兴的事情,因为书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阅读。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财富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享用,花出去的钱是钱,花不出去的钱是纸,看了的书是书,没看的书也是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