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三十二)

(2016-08-31 07:47: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假如有人问你,你跟谁最好?实话实说,我还真的说不上来,严格意义上应该说,跟陪伴自己一生的人最好,例如掌柜的,但你从身边的那些人和事情去看,你未必是这样去做的,即便你试图这样去做,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你的很多想法也未必能达到,与那些表现更好的男人来比,显得你未必是那样,更何况这些年两个人也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好在她更多的方面大多是让着自己,自己心里很明白,但没有跟她说这些,到了这把年纪,心里明白足以,说出来已经没有美感了,那是年轻人的事情。

 

这些年自己交往的朋友很多,各个圈子里的人物都有,有人说我“广交博收”就是广泛交往,结交天下之好友,听起来像是表扬,其实我明白,是说我交友泛滥,是在批评我不讲政治,更知道他们的想法,认识他们足以了。可是这个世界不是几个人组成的,你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里,各种不同的人自然不自然的都会迎面朝你走来,或者与你共事,或者是匆匆过路人,你不可能去回避。

 

自己奉行只要不伤害我,我都会小心翼翼的跟他们交往,不管那些人与另外的一些人性格上有什么不相同,玩不到一起,那都与我无关,我自己觉得你值得交往,就跟你交往,从来不去听从谁的指使,跟谁不跟谁,他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作为人来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与他们相处需要的是取长补短。

 

要说有没有让你讨厌的人,毫无疑问肯定是有,跟这些人咱只有一种办法——敬而远之,到了退下来的时候,那些自己认为不值得交往的人,索性把他们给忘了,都说冤家路窄,你呆在家里面,他不会跑到你家里面来心烦你吧?你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你认为的那些坏人,周围依然也有和他在一起的志同道合的人,这些人当中也有跟你关系不错的,这是怎么回事情?很正常,他们没有你的这种感觉,自然也就没有你心中的那块心病。更何况“秦桧还有几个好朋友”这一说。

 

到了现在你会发现,曾经内心里的那种仇恨,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有所变化,憎恨的程度有所减轻,曾经流血的伤口在逐渐的康复,而曾经的那个时期,你萌生了“之于死地而后快”的邪恶想法,假如真的有这样报复的机会,你一定会做出让所有人吃惊的举动,我非常相信那句话“人有多善良就有多邪恶”,后来知道所有的复仇,带给复仇者的快感是短暂的,因为他结下了新的仇恨,他又将面对的是更加疯狂的报复。人混到让他不敢轻松地面对生活那不就是悲惨吗。

 

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一度我对他是那样的愤怒,要知道他欺骗我的时候,正是我最需要经济援助的时候,因为家庭里面面对重大事项,需要全力以赴的把仅有的积蓄用在刀刃上,而就在这个时候,这位曾经的朋友过来让我“临时”帮他一下,说是半个月时间,自己信以为真,把钱借给了这个自认为“心地善良”的人,谁知道从拿到钱之后,他便销声匿迹了,一直到现在,过去了七八年。当我听说,他用这样的手段借了一圈的钱,借的钱根本无力偿还,为此他也躲到了外地,那时候真的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过去那么多年,从最困难的日子里总算是熬出来了,再不觉得那借出去的钱成为了最后救命的稻草,也就不再为结识这样一个骗子感到恼怒,只能说自己太幼稚,看问题太简单,其实,仔细的分析一下他的生活状况,就应该知道他所编织的那些故事,都是经不住推敲,那些天花乱坠的理由,不过是他的伎俩而已,既然你信了,证明你智商不如人家,教训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交朋友跟与这样的人交往是一样,他骗了你一次,感觉骗得有点让你接受不了,反过来看,你不会再让这样的人用种种花言巧语再一次的欺骗你,他也在没有那种胆量去面对你,因为他那笔帐到现在还没有还上,他也没有胆量站在你面前,他已经被你从朋友的圈子里面清了出去,这一点他是最清楚的,也正是出于这些,这些年里面就不在想这些事情。

 

交朋友也是这样,感觉交往的挺舒服,就继续交往下去,感觉相互间交往有点让你感觉费神,那你就放慢步伐,转身往相反的方向走,离开他们稍远一点,你便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发现了人性上的这种毛病,就像孟子说的那样“近者不逊,远则怨”,有些人认为跟朋友好成一个头,忘记了做朋友的那种相敬如宾的规矩,开始对你不恭敬,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认为你可以理解这一切,其实这种做法正是做朋友的大忌,朋友是维护、尊重加支持,而绝不是你随心所欲发泄取乐的对象。

 

这些年看到过一些人亲密的时候,几乎天天黏在一起,物极必反,大家一起呆长了没有了感觉,矛盾的发生就有成为了必然,一点屁大的事情,就让好成一个头的那些人“分崩离析”,实现了“好成一个头,打成一个球”的现实,你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他们介意造成的那种愤懑,感觉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功利主义造成的求回报,他们忘记了交朋友更多的不是收获,是奉献,在奉献的过程中品味有一带给你的幸福感受,那其实就是回报,但是别忘记“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中国谚语,这是基于人性的了解的有感而发。

 

若即若离可能是交往的最好方法,但掌握这样的尺寸感觉特别的难,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好一定要做到亲密无间,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亲密无间的发展过程一定会是物极必反,因为我们面对的这个社会有着众多的诱惑,很难走到相互间的一致性,就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联合最难确定”。在我看来若即若离就是给两个人足够大的空间,保持着一个最佳的相互观望的角度,欣赏的时候可以加大交往的时间和频率,感觉疲惫的时候,可以离开那里,回到自己的内心之中,让每一个人又多重的选择,记住别人的好,发现自己独处时候的那种愉悦,让感觉支配你的这种交往。

 

    不过人到最终,不是面对的你的这些朋友,更多的是面对自己,朋友在人生的路上只能越来越少,当你连趴在窗口看光景的力气都没有了,朋友不过是你躺在床上的最美好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