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零九)
(2016-07-02 07:46: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认识她是三十年前的事情,我二十七八岁,正在作者文学的梦,跟着夜校里结识的几位朋友,混迹在老师的家里面,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到处充满铜臭气,老师觉得这个学生还不错,一定会收留认为可以教的学生,当然,那时候我的这些老师没有人承认我是他们的学生,但是,我每每到他们的家里面,无论是有人没人都会让我坐在那里,或者是听他与其他人的交谈,或者是问我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曾经他们讲述给我们的那些事情,估计是老师看这个学生是真的想学,还是哗众取宠,这是老师对学生最简单的观察方法。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依然还盛传师傅带徒弟的规矩,既然你有师傅,就成为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约定俗成,虽然在老师这里并没有正式的拜师仪式,但是,自己知道虽然没有这些仪式,感觉老师和师母都对我挺好,有什么事情愿意找我办,渐渐成为了他们家里面的成员,自己虽然工资不多,但相对于他们家的经济情况来说,我算作是一个好的,所以自己尽自己的努力,时不时的带点东西到老师家里面,特别到后来在老师家通宵达旦的聊天,自己几乎吃住都在他家,买东西这样的事情成为了自己主动的事情。
不要以为我会买什么特别好的东西,到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老师家吃炸酱面,那时那个时候最好吃的食品,自己花几毛钱买点肉,买点甜酱,买点适合做炸酱的蔬菜,方便的话也会带着挂面,让师母帮助我们做炸酱面,感觉能吃上这一口,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得不行了,那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贫困之中,炸酱面在那个年代如同,过年吃饺子,自己每顿都吃两大碗,而另一个老师的学生吃的比我多得多,最后被师母誉为“吃八叉”,那时候真的生活的艰苦,但是感觉很愉快。
她我也是在夜校里面上课期间结识的,一个感觉很中规中矩的学生,那时候感觉她工作挺忙,每周四个晚上的课程,她最多也就上两三节,有的时候一节课都不上,坐在我后面,感觉我还算一个认真听课的人,但是她不知道我那时候肚子里太空了,初高中期间没好好学,工作以后感觉自己的知识太欠缺,开始补习文化知识,要知道这不是一件很快就可以弥补的事情,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她同在一个夜校里面,看到我上课的笔记做得很认真,所以经常的找我借课堂笔记,看到这个人高马大的女青年一脸认真,自然也有点小得意,一定会毫不客气的借给她。
夜校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到后来似乎也看不到她的身影,想想也很正常,这是一个补习班,或者说是一个培训班,既不保证文凭,大多就是一个结业证,说不清你的真是收获,那时候每个愿意学习的同学最后的结业证都是一样的,估计她去了可以认证自己学习成果的学校,例如夜大之类的学校。
混了两年算作是毕业了,那个借我课堂笔记的女同学也都给忘了,当然这种忘却并不是自己的原因,因为那时候也有像她一样喜欢走“捷径”的同学,而且女同学特别的多,那时候又认识了另外的女同学,自然多一个少一个对我而言都无所谓,感觉那个女同学比她更有诱惑力,跟她们谈得更来,放学以后沿路我骑车子带着她,她在鲁迅公园那里下车回家,我继续往湛山方向前行,不要以为会发生什么事情,要知道那时候已经跟掌柜的成为了一家人,所以对这样的女同学没有任何想法,后来听说这位女同学去了香港,在那里结婚生子了。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在我们最早的居住地附近,见到了这位人高马大的女同学,感觉她见到我表现得挺热情,我问她为何突然的不上学了,她说,认识了一个“优秀”的那青年,跟他好上了,原本觉得你这个人不错,可是发现你对我真的不来电,而且发现你也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激情洋溢性的男人,遇到了他自然就不想在这里瞎混日子,我们认识半年以后就结婚了,之后就是生孩子,做一个贤妻良母,一混这些年就这样下来了。
听到这些为她有了爱情和家庭表示祝贺,问她为何到这里来,我知道她家住在大窑沟附近,离夜校不算很远,她说不远处就是他公公的居住地,准备过来看看。她问我单位电话更换了没有,我告诉她,单位没有任何的事情,为何更换电话,她说,过两天我给你打电话,请你到我家里面看看,我表示同意,说带着同学一起,她笑着走了。
这句话说了没多久,接到她打到办公室的电话,办公室里面的那些男青年听是一个女的打来电话,很神秘的告诉我,有一个声音挺好听的女人找你,接电话听出是她的声音,告诉我本周六上午可以叫同学一起来,自己放下电话,又给另一个同学打电话,告诉他这件事情,他很愉快地答应陪我一起去,后来知道这位朋友在夜校里面对她有点意思,但是,这位女同学不来电,装作不知道就这样过去了。
那天去的时候,自己还买了点水果,一起去了她家,发现家里面只有她一个人,问她爱人去哪里了,她说出海了,孩子在公公家里面,之后她下厨房做了几个菜,我们三个人在她家的客厅里面聊天喝酒,发现她的酒量不是一般的好,我们两个大老爷们几乎都快“晕溏子”了,她依然在那里谈笑风生,后来知道在这些微笑的后面是她无法诉说的苦衷,去他们家里的那个阶段,她正在跟自己的丈夫冷战,后来听说终于和平分手,她也离开了原来的那个工厂,听说后来搞什么培训教育之类的事情。
就在前两天,一位老大哥请我喝酒,我去了那里,遇到了这位十多年未见面的这位女同学,她现在成为了某一个私人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别人称她为“国学大师”,辅佐她的是一个享受国务院津贴老专家,听到老专家对她的溢美之词,我不知为何想到了杨振宁教授,这位女同学除去头发比之前少了很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唯一改变的是,不在和以前那样的口若悬河,而是很淑女的坐在那里静观周围的一切。
借着敬酒的空挡,跟她作了短暂的交流,告诉她,真的没想到你这些年没见到,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学大师,而我还是一个退下来的闲人,人真的不敢刮目相看,她很勉强的笑了一下,说,时间让很多事情发生改变,人也是这样,都是为了生存。倒是觉得这句话说得还有点水平,表示敬意,自己一口把杯子里的就给喝了,回身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没过一会,她便起身敬酒,告诉大家,马上要送教授回家,改日再聚,她同样是象征性的抿了一下,便起身扶着那位老教授离开。
他们走了以后,我才知道这位老教授正跟我的这个女同学处于“相识”期间,想起了曾有过的那个目光,也就是现在他看老教授的那种目光,现在知道这目光里充满着一种爱,祝福他们,夕阳也是阳光,我们要尊重,更要祝福。
哈哈,祝福归祝福,现实生活中可没有那么简单,又过去一段时间,见到了那位老教授,问他们的情况,老教授很认真的告诉我,你的那个同学非常之好,但只适合做朋友,她的性格与我的感觉还是有差距,我们商定还是作为朋友交往下去。老教很理智的说完这些话,目光里失去了上次曾有的光泽,给我一种冷静沉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