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节的遐想

(2015-09-28 00:11:06)
标签:

情感

分类: 节日遐思

小时候对中秋节没有特别的印象,后来自己知道,中秋节在中国农村里面过得很认真,很隆重,城市里这些年才变得越来越重视,到网上搜了一下中秋节有很多说法,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哈哈,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到现在,我看上面的领导重视这个节日,不过是个下属和关系单位增加了一个送礼的机会,这些年每到中秋节前,马路上车水马龙拥堵的特别厉害,用百姓的话说,都是那些送礼的车给闹的,不无道理,过了中秋节立刻显现出道路畅通的样子。而对于百姓而言,重视中秋节无非是多了一个吃的节日,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百姓几乎把所有可以过的节日都变成与吃有关的节日,听到放假,自然就想到了美酒与美食。而对于商家而言,过节是他们营销的最佳时机,希望制造出更多类似的节日。

 

儿时自己记忆中,中秋节并不被重视,就像过农历小年一样,也没有像在这样郑重其事的去过,也许那时候正值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把所有积攒下来的物品,都等到春节这个中国百姓心目中最大的节日消费,平时积攒下来的那些“剩余”物资,满足不了两个节日的需求,自然把中秋这样一个原本应该好好庆祝的节日可以的淡化,儿时记忆中的中秋节无非就是多了一块月饼而已。

 

儿时月饼就成为中秋节的代名词,到了中秋节的前后,看到家里面的大人,提这渗出油的纸包回来,不用问是什么东西,从纸包的形状上就可以知道这一定是点心,距离纸包不到一米的地方,就可以闻到点心的香味,但是,不要以为这就是给孩子们准备的食品,很有可能这是父母买来探望亲戚和领导的物品,无论怎样自己还是会靠近纸包,尽情闻着从纸包里飘出来的香味,口水就在嘴里面,多么希望家长立刻就打开,掰一块分给我们,不过这种想法根本不现实,很快这包东西就不知道让大人放到那里了。

 

从小就长了一个吃心眼的我,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知道父母买回这些物品的最终用途,总会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找到藏匿这些点心的地方,因为家里母亲专门有一个放点心盒子,这个盒子是铁皮的,也曾经是放点心的盒子,一般锁在他们房间的橱子里面,假如你发现那包点心,没有装到点心盒子里面,一定会知道这是要送人的物品,当你从垃圾箱里面发现了搓成球的包装纸,你知道这些物品我们一定可以品尝到,再就是去掂量一下点心盒子的重量,以及摇晃一下听一下里面的声音,这些都是了解点心盒子内部情况的准确消息。

 

父母有着他们的通盘考虑,既要照顾孩子们的情绪,知道孩子们心里面渴望的是什么,但是,就那么一点东西,还要照顾“左邻右舍”人情世故,所以不可能按照孩子们的想法去做,有的时候看到母亲把渗出油的纸包,装进网兜,估计一定是准备把原本属于我们的物资,送给其他的人,心里面那才是一万个不同意,当面不敢跟母亲讲,其实,那种不满意早就写在了脸上,母亲让跟他一起去亲戚家里面,那才是一万个不情愿,同样不敢违抗,跟着母亲去了亲戚那里,眼睁睁的看着把点心送到他们手里,自己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个点心纸包,心想那怕再让我闻闻也好。

 

其实,亲戚早就看出孩子们心里面想的事情,会想办法找点孩子喜欢吃的东西给他们作为安慰,但是,老母亲的那些亲戚生活都不富裕,拿出来的那些好吃的都不符合自己的心愿,自己也就装出一副高傲的样子,不吃那些自己不喜欢的物品,眼光始终盯着放在显眼处的那包点心,后来知道即便母亲把这包点心给了他的亲戚,他们也未必会吃掉,因为他们还要有需要送的人,那个年代一包点心有可能转很大一圈,又回到第一个买人的家里,就有过类似情节的作品。

 

家里面的点心盒子,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成为了自己动脑子最多的地方,如何可以趁大人不备之机拿出一块来品尝,而且还让大人不知道,这是一件当初感觉到最难的事情,不过经过长期的“斗争经验”知道大人买回点心的最初是动手的最佳时机,因为,一整盒点心大人是数不过来的,你拿走一块,一般的看不出来,所以,下手的机会多半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屡屡奏效,假如点心盒子里面所剩无几,你只有捏出点点心渣滓解馋了。

 

不要以为点心盒子里会有什么高级的点心,多半是桃酥,之后就是饼干,最好的点心好像是一个名为鸭尾酥的点心,又甜又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是我的最爱。月饼很少放在其中,因为那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记忆中中秋节吃月饼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敞开去吃,更多时候一人一个的水平都做不到,一个月饼被切成四块,大人孩子象征性的分到一小块,解解馋而已。

 

要知道自己从小就喜欢吃甜食,平时里大人不在,自己会找到装糖的罐子,用勺子舀出糖来夹在馒头馒,那种甜美不亚于点心。月饼自然也就成为了自己的最爱点心之一,可是这样的最爱也只能品尝到四分之一,不瞒你说,那一小块月饼放到嘴里没等到品尝到它浓郁的香甜,早就被我咽到肚子里了,自己那时候曾经幻想过,将来自己有钱了以后,一定要满足自己吃月饼的这种期望,天天吃月饼。

 

    工作多年以后,你真的有了条件天天吃月饼的时候,到了中秋节单位里面发的,朋友和小兄弟们送的,天天在你眼前晃动,发现曾经的那些想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别说天天吃,早饭连着吃上两个,你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了,想到的不是接着吃,而是想到了面包和蛋糕,馒头和油条,咸菜和稀饭,感觉那些物品比月饼要好吃的多,像我这样想法的人不少,我的一个老师特别喜欢吃月饼,无论是家属买的,还是学生们送的,中秋节前后他几乎每天三顿饭都吃这个物品,说这是上辈子欠他的,到后来听师母说,最后他也吃够了,但家里面剩的太多,又不好意思扔掉,居然发明了蘸着臭豆腐卤吃月饼的方法,老师跟我说,不放你试一下,有不一样的感觉,靠,别说去尝,想想都觉得恶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