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七十一)
(2015-08-13 06:42: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一转眼回家快半年了,经历了亢奋的忙碌时期,自己在退下来之前想到的那些事情,在不紧不慢中度过,也可以说是如期完成,接下来心开始逐渐的平静下来,知道往后属于我的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繁重的工作应该就是阅读,去弥补东忙西忙的这二三十年工作期间欠下的读书债,当然更知道假如不这样的努力去阅读,恐怕自己到生命的尽头,一定会怀着深深的愧疚,对不起这些被我买回来的书籍,一定会是死不瞑目。
不得不承认回归到这种状态,并不是自己主动性的一种态度,是自己自身的局限性的不得已而为之,不知道是不是“先知先觉”,在自己再三要求下来的那个时候,隐隐约约感觉自己身体内部发出的那种呼唤,下来吧,你已经透支太多,知道在不这样的要求,一定不会再回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中,毅然决然下来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静下心来之后,发现自己身体内部的零件,真的不得不让我放弃曾经的很多想法,唯一感觉可以做的也就剩下蹲在家里面阅读了,自己腿脚不间断的出现问题,行走时给你的疼痛感觉,让你自己断了很多“浪漫”的想法。
何尝不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但是,这种状态必须是在你有体力和精力的大前提下,读万卷书是为了增加你的知识储量,而行万里路则是让你把这些储备的知识在现实社会里面去验证和感悟,把刻板的东西变成鲜活事例,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真切的感知,行万里路不单纯是走路,生活的实际同样是行万里路的一个渠道。
静下心来之后,发现自己需要读的书目太多,感觉这同样又是一个庞大的阅读工程,最早自己的阅读是跟着大众的喜好去阅读,随大流也不是不好,可是大众的欣赏品味,未必是你自己最喜欢的口味,所以遇到一些自己没感觉的作品,有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当然知道长期的“流俗”无利于自己鉴赏力的提高,就和与平庸的人在一起,你永远知道与高人在一起的那种愉悦是怎样。
说这些并非是自己的主观意念,自己在三十多年前就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夜校里面聆听老师照本宣科的讲授,而他们讲授的那些教学课程又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编辑的,带着严重的特殊时期的特定历史的需要,仅仅是那个时代需要的一种口径和“异口同声”,并不是客观现实存在的那些,所以说我们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如何能学到真实的那些东西?
后来在同学和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一些有思想,有水平的老师,他们的教课方式与之自己从前听到的那些绝然不同,你感觉像是呼吸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新鲜空气,看到从未见到过的碧海蓝天,那时候自己知道我们真的是井底之蛙,而让我们坐在井底的是我们体制造成的结果,我们都是被蒙骗的人、受害者,现实生活并非是这样,而大量的优秀作品已经表达出了这些真实意义上的人性与社会,从那时起自己知道阅读一本好书,如同与各时代的圣贤交谈的真实含义。
我记得一位著名的作家曾说到:“小说,尤其是长一点的作品创作,要求作家的,首先不是艺术上的东西,而是作家观察生活的着眼点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作家仅有‘一度进入生活’还不够,还要有‘二度进入生活’。‘一度进入生活’,凭艺术直觉,可以产生激情;‘二度进入生活’,则可以纠正前者的片面性和对生活的表面的倾向性,而用理性眼光去观察生活,保护作家的‘中性’状态,以便更接近生活本身,更接近真实。就是说‘二度进入’可以产生冷静,好多作品没有绝妙的东西,就是因为作家没有‘二度进入’的深刻认识。一部好作品是作家千锤百炼之后的杰作。
也正是这样自己发现需要阅读的书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是越来越多,例如,你喜欢的一位作家,假如你单纯的去看他的一部代表作,那你不过是看了他最顶峰时期的作品,你无法知道在这之前,或在这之后这位作家的表现如何,为什么可以成就这样一部可以代表他艺术表现力最佳的作品,这种内在的必然关联从何时开始?了解一个作家与了解你身边的人一样,要从你所了解他的更全面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得越多,你对他的判断才可能越接近他的真实。
正因为这样自己开始对自己喜欢的作家将可以收集到他的作品都想办法找到,即便是看他的一星半点,感觉也有不同的感受,正因为这样自己感觉阅读的压力越来越大,例如国内的王小破的作品,路遥的作品,自己都将他们的文集买了回来,而要看完他们的这些作品,估计要等两到三年的时间,当然像这样的国外知名作家的系列作品,自己也拥有不少。
知道后半生只要身体顶得住,自己真有事情可干了,阅读这些自认为是大家们的作品,用心与这些大家交谈,从他们讲述给我的那些动人的故事中,向他们学习自己从未感受过的那些生活真谛。当然自己更知道阅读不过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是你将来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例如吃饭、睡觉,以及其他你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样想去接下来还会有新的“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