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随想(之三)
(2015-07-23 05:16:53)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读书随感 |
买这本书的目的,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复杂,即便我不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这不影响我对这方面书籍的喜欢,99元一本书的价格应该算作不便宜,但是对于一个喜欢书的人来说,并不考虑这些,因为在这本书的目录中,看到了作家对梵高等八位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做了“以命相搏”的颠覆解读,而且被誉为影响西方世界最亲民的艺术颠覆读本,被《新京报》、《新周刊》评委21世纪艺术必读书的绘画艺术的文字,感觉他的这些文字很符合自己当时的心境与感觉,不假思索买了下来。
这本书的作家是英国的西蒙·沙马,他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历史专业的校级教授。自1995年起,担任《纽约客》的艺术与文化评论家,并为《卫报》撰写随笔文章。他的获奖作品包括《富有者的窘境:黄金年代的荷兰文化阐释》、《公民:法国大革命编年史》、《风暴与记忆》等等。
编者在前言里这样写道:“《艺术的力量》带着这样一种令人解气的力量,促使我们踏上一段大开眼界有激动人心的复归之旅,沙马震撼了我们,使我们远离安静的美术馆这一舒适地带。他逼近那些孤独一掷的紧张时刻,是那八位伟大艺术家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们在极大的压力下创作出某些前所未有的东西,永远改变了艺术发展的方向。”
“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这些强有力地唤起人们记忆的文字描述,沙马探索了这些艺术家多变的人格及其时代的精神走向。他捕捉到阿姆斯特丹中产阶级那瑰丽的剧院生活,革命年代里巴黎所弥漫的激情与猜疑,以及西班牙内战的屠杀与悲凉。”
这八位画家中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就是梵·高,这是在几年前观看美国作家欧文·斯通所撰写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之后,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和收集有关于介绍梵·高的书籍与文字,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翻阅之后发现了其中有专门的一个章节,写了作者对梵·高艺术作品的理解,不管这种理解对与否,自己觉得有点意思,便不假思索的买了下来,利用周末的时间,将书中梵·高的那个章节认真的看了一遍,用笔画出了自己认为感兴趣的段落,作为下一部继续观看《梵·高书简》的热身。
自己在工作期间看了《渴望生活》,从那时起开始留意有关梵·高的各种文字,内心里面有一个想法,退下来以后,利用一段时间,专门的去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内心的世界,自己始终认为他的那种执著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使更多的那个时期伟大的艺术家所不具备气质,我在观看沙马的介绍中,对他的观点还算作是一种认可,所以有了吧他的观点摘引下来的想法,把他的观点贴在自己博客上,让读者和艺术爱好者感受和评论。
过去自己的阅读经常是跟着潮流走,自己曾经写过,在老师那里听老师教的读书内容,自己私下里赶紧去找,为什么?你不亲自找到翻阅,你就很难理解老师讲的那些事情的出处,就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每次谈及一本新书的时候,自己都会在私下里使劲的阅读相关的书籍,跟着老师的理解和讲述,慢慢学会了怎样的去阅读和理解作家的意图,如何去掌握书中人物的表现和挖掘,这些年自己写读后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初在老师那里的学习。
现在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随着偏重对一些作家的兴趣,自己开始系统的去了解这些作家的作品,曾经认为一本成名的书阅读完就可以了,其实现在知道对他的代表作的阅读,不过是了解作家的一小部分,他的其他作品是怎样,早期的作品又是如何,这些都是你全方面了解一个作家必须做的功课,掌握了这些作家作品的整个脉络,你才会更准确的了解作家。
当然,你只阅读,不去想这些事情也不是不可以,知道你毕竟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作为业余爱好,作为一个阅读者,粗浅的了解也并不是不可行,应验了那句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相信开卷有益的说法,从作家讲述给我们的故事当中逐渐的令我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逐渐积累的经验与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去碰撞,产生了共鸣你就有了提高。
自己在看完《艺术的力量》这本书中的梵·高章节之后,有了去看《梵·高艺术书简》的想法,这本书自己在小城书店买到之后,自己激动了许多天,知道想要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梵·高就一定要阅读他的这本书信集,在其中流露出梵·高太多的对艺术的看法,他生活的情景的状况,这是自己买到这本书以后的最想实现的一种想法,可是当时自己真的没有这样大段静心来的时间,这本书放在自己的书堆中到现在,算一下已经三年有余了。
今年春节在京城买的有关梵·高绘画的书,在看完了沙马的文字之后,我把书找了出来,简单的浏览了一下,你发现当下最急需的是尽快阅读《梵高艺术书简》,不然的话你根本无法理解作家讲述梵高艺术化作的思想内涵,只有在了解梵·高些给他弟弟的那些心中所表露出来的对艺术的观点,你才有一种分辨的能力。
所以近期将《梵高艺术书简》例如阅读计划。就像沙马写到的那样:“梵·高希望现代艺术是《福音书》,点亮一盏灯,通过狂喜的观看产生抚慰和救赎的作用。它应该承载救世主的使命,通过直觉感知,与悲惨的穷人和文盲连接起来,他们是工业社会的伤员。世人的阴冷和疲惫、生活磨难的痕迹都将与自然交融,接受自然无限的天启;艺术也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如肮脏的玻璃和祭坛之于旧世界的信仰一样。因此,新艺术应该在色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颜色标志着神迹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