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六十四)
(2015-07-24 23:59:13)
标签:
育儿 |
分类: 感悟生活 |
文学沙龙的活动这些年很少参加,并不是自己不喜欢这样的活动,而是忙于自己曾经看作无比重要的工作,无暇顾及这些自己曾经最热衷的活动,要知道多年之前,自己也曾经是小城里面的某一个文学圈子里的积极分子,狂热程度一点不比现在的这些年轻人,一度自己痴迷到夜不归宿,觉得那才是我需要的生活,当然,这种疯狂过去之后的反思,知道那也是一种极端方式,年轻人并不可取。
从狂热中走了出来,并不是打退堂鼓,而是生活的现实告诉自己,兴趣爱好你可以拥有,但是有一个大前提,你必须具有自给自足的生活能力,假如自己没有保障生存的能力,那么你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毕竟在这个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现实社会里,人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生存的问题,在有基本的生存基础上,坚守你的兴趣和爱好,不然的话你拖累的不仅仅是自己,包括你的家人和你周围的人,这些事例这些年里面自己看到的太多了。
前些日子陪着朋友外出,他带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说是年轻人可以帮助我们这些上年纪人跑腿,为我们服务,这个学生我见过几次面,也一起外出过,感觉他就像多年前痴迷文学的我,唯独比我还要好一点的是,目前他自己还有属于自己的小生意,小日子过得还算做不错,票子和房子,妻子和孩子都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这些步骤。不知何时开始沉迷于艺术,不得而知,但是,根据他追捧我朋友的劲头,知道他像我的从前,病的不轻。
知道我这个朋友是国内某著名书法家的关门弟子,而且肚子里有不少自己的真知灼见,我曾经写过他,说实话,自己也很佩服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到是他在我们面前很少提及,但是,看到他在学生面前的那种态度,就知道他教这个学生是认真的,端起了师父的架子,我看在眼里不言语,看到毕恭毕敬的那个年轻人,就想起了我曾经的那种态度。
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在单位工作快十年的我,已经感到了自己文化水平与周围同事之间的差距,更知道就这样的下去自己的未来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即便当时在单位里面的办公室打杂,让单位里的年轻人羡慕不已,自己知道那里的所有人知识面都比我强,引经据典,驾轻就熟,时不时的还难为我一下,考一下我的历史知识,要知道上学期间就剩下玩的我,肚子里面可没有装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经常在老师傅的追问下,露出一副窘相。
都说人要脸树要皮,自己感觉到这种知识缺乏带给自己的这种难堪,下决心通过“补课”的方式,来缩短与老同志的差距,自己报名参加了夜校的补习班,在那里从汉语言文学开始,到大学的外国文学课程的补习,与此同时,开始大量阅读国内外优秀作品,也开始了自己买书的热情。
在夜校学习过程中结识了对我之后文学爱好起着关键作用的同学,通过他们结识了自己觉得千载难逢的好老师,例如,谢颐城、郭新诚、梁青生、杨君平、赵汝巧等等老师,感觉他们的知识渊博,思路和教课的方式比较新颖,大多是以交流的方式,聊天谈话的方式,以及相互辩论和争吵的方式来分析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现在来看,就像我朋友手下的这个年轻徒弟一样,虔诚的程度,忘我的那种奉献精神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年轻人就是我曾经的一种再现,记得自己沉迷于老师的讲课中,竟然忘记了自己已经是有家室的人,自己听得入迷了以后,经常是半夜三更回到家中,掌柜的对我这种夜猫子做法十分的不满意,关键是侨居泰山大人家里,又是老革命,对女婿的这种违反常规的生活习惯表示了不满,自己那时候那还听得进这种劝慰,索性到了深更半夜,就借宿在老师家里面,就这样断断续续有几年的时间。
后来自己知道这样的疯狂并没给自己带来想要的结果,自己那时候还认识不到自己真实的能力,认为通过这些老师传给你的真经,你一定会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有所斩获,其实,自己真的不是这样一个材料,喜欢并不代表着你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不过是众多文学爱好者中的一员,没有灵性的自己根本不可能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这边痴迷却没有任何结果,那边的工作因你的关注点发生偏移,工作上的事情变得一塌糊涂,领导的不满意程度也到了临界点,幸亏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年代的大锅饭,要是到现在自己早就被辞退了。
自己想着两方面都有收获,发现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后来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想象中的那些好事情,自己经过再三的反思,还是回到了单位里面,知道“曲线救国”也是一种办法,特别是看到自己老师家里面的处境,就知道了自己这样下去要面临的情况,我曾经写过老师家里面每个月的生活基本上是捉襟见肘,经常为生活上的事情争吵,作为他们家里的忠实听众和“食客”,同样也觉得对不住人家,即便自己也时不时买点物品,但那解决不了根本性的生活拮据。自己知道回到单位以后,通过自己积极努力的工作,力求继续进步,等有一定的权利,就可以帮助这些生活在窘境上的老师了。
并不是自己的这种选择有多么的正确,到现在知道没有保证自己生存的大环境,所有的艺术追求都是痴人说梦,生存的现实和压力无不展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还好,二三十年过去了,曾经生活在窘境的老师是怎么熬过来的不得而知,现在他们都已经退休拿着退休金,过着轻松自如的退休生活,他们的看书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再向以前那样面对生活的重压忍辱负重,苦苦坚守,到现在知道他们苦尽甘来,更知道自己后来的选择并不是放弃,假如自己能够早“觉醒”两年,回到社会的轨道上,走仕途更早一点,可能自己对他们的帮助会更有利一些。
我跟朋友的那个学生私下里说,你的爱好和追求都没问题,关键的一点你要明白,在这个现实社会里面,你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你想要的那种附庸风雅,而是首先考虑家里面的生活现状,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这种艺术的追求,不要偏离了这个大方向。当然,假如你没有家庭,只是你自己苦一点不怕,那是一个人受罪,现在你已经不是一个人,听我的一句话,挣钱第一位,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你在追求艺术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他听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从他的目光里面看到了我年轻时候的那种不屑,哎,怎么办,经验之谈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句屁话,或许他会像我年轻时一样,跟老师讲:“那个人很俗,对艺术的追求不纯粹,从心里开不起这种人。”
也许人要经过的事情必须经过才可以理解我们对他的这些发自肺腑的劝慰。就想年轻时候父母给我们的劝慰和忠告那样怎样,只有我们经历了这些才知道那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