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五十)

(2015-05-17 00:17:07)
标签:

情感

分类: 感悟生活

过去看书总想着系统性的去看书,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些作家,恨不得把能找到他的作品都仔细的看一遍,知道趁热打铁的必要性,或许对一个你关注的作家而言,这样系统的去阅读,可能给你带来的印象深刻,也可以找到你自己对作家的整体评价,就像我曾经看黑塞的作品一样,一本书假如能吸引了我,自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尽办法寻找这个作家所有相关的书籍。

 

而八十年代末,黑塞的作品翻译的并不多,为了找到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就像我曾经写过的那样,去花大价钱去买港台版的图书,为了结识新华书店计划业务课的关系,自己也是煞费苦心,花大价钱买了回来。后来国内对黑塞的热,也成为了对他的作品翻译的热门,现在我感觉他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翻译过来了,自己对黑塞的热情也没有曾经那样的高涨了,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是跟黑塞艺术造诣相仿的作家太多了,在他之后的几十年中,每年都出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

 

现在来看年轻时候自己的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即便掌柜的说我神经病,像一个正在热恋的人,最初恨不得用你的热血把对方给融化,等你真正的了解之后,你又去爱另一个“更值得爱”的人,在我自己看来这种热恋是一个了解对方的最好办法,通过全方位的了解,你才知道你爱的这一切值与不值,当然,回过头来看,那也是你那个时候的一种兴趣趋向,对日后直观了解你的兴趣爱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书架上有很多类似这种作家的作品,二十几年前自己更倾向于国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十几年前自己发现了自己的这种偏颇,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国内作家,当然,很多时候自己的感觉未必与其他的文学爱好者相同,自己知道这种不同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像我不吃海鲜一样,你不吃并不等于别人不喜欢吃,应了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兴趣和爱好只有相近,没有绝对的相同,要求相同是一件挺不让人舒服的事情。

 

这一二十年自己为退休生活做出的铺垫就没停下来,一天天增多的书籍,这些书籍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样,自己喜欢就想尽办法去网络有关联的书籍,想法很简单,退下来以后可以系统的去浏览和“研究”,现在看自己的最初想法也是不符合实际,自己精力最旺盛的年代,几乎都献给了自己曾经认为是最伟大的事业,自认为到了退休以后,腾出时间再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后来发现真的要等自己退下来以后,还真的没有曾经的那些狗精神,身体和内心的承受能力,会让你放弃很多自己认为一定要干的事情,即便自己知道这是一个无情的现实,但我们无论怎样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不可能还会像从前那样的豪情万丈,你开始退化的大脑,你开始感觉到步履艰辛的当下,曾经想象中的那些远大理想,都成为了自己望洋兴叹的一种必然。

 

还好,没等到自己六十岁的关口,终于身体熬不过繁忙的工作,算作是提前下岗了吧,临下来之前自己深切的感受到,再不抓紧时间,恐怕自己想到的那些事情就真正成为了梦想,这些积累,这些投入,一定会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自喻为文学爱好者,一个读书人,拥有了那么多的精神财富,居然努力的这一切即将成为了幻想,可想而知自己会是怎样的心痛。

 

现在到了无法大量消耗自己精力的年龄,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就放松了许多,列出的那些阅读计划表,自己知道这是一件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情了,今天你喜欢这个作家,到明天你也许会被另一件生活琐事牵连,不得不把这个作家先放置一边,等你处理完了手头的事情,那本曾经让你兴奋无比的作品,你找不到感觉了。你或许被另一部作品而吸引,也就是看书的随意性越来越明显,计划性越来越感觉到困难,感觉就像是吃大餐一样,一样美味你重复多次的品尝,或许你就有了一种麻木的感觉,你需要换着花样去调剂自己的生活,多样化的选择成为了五光十色生活的一种必然。

 

例如计划的梵高书信集,自己已经准备了将近两年了,想系统性的看一下,但是自己真的感觉到现在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知道这本书信集会把我带到什么样的心境之中,所以迟迟的未列入近期阅读计划。倒是一些曾经感觉不入眼的作品,读的那才是一个不亦乐乎,例如,村上春树的散文和随笔集,虽然看得不多,但是觉得他真的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这种与“诺奖”失之交臂真的有点可惜,他对文学和世界的看法,我认为非常之真诚,读了他的作品之后一个感觉受益匪浅。

 

    另外随便翻的一本由美国医学博士写的书籍名为《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谈了许多濒临死亡后获救病人的感受,恰巧作家戴升尧在他的作品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写一个年轻人喝酒引发心脏猝死,他自己从肉体的躯壳游离出来,在天花板上看家人和医生们的种种表现,与这个作家引用的病人的叙述时是那样的相似,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一种巧合,作家的想象力完全可以想象到这些,自己曾经认为这是一种作家特意表现出来的一种荒诞,现在知道这是人具有超自然力的一种感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