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说两句
(2014-12-25 06:13:49)分类: 感悟生活 |
中国人日子好了,自然想法也就多了,想出许许多多本来并不去过的节日,开始认认真真地来过,例如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感觉现在过的比西方人还重视,有模有样的在那过,不过你不要以为这是国人的信仰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在这后面充斥着浮躁与奢靡,无从去谈什么精神寄托,讲句不好听的话,根本没有宗教信仰的这些人,把这些节日当成他们娱乐消遣的一种假借,这才是真正庸俗化的一种表现。其实,最得意的还是商家,他们是鼓动国人过这些不属于中华民俗节日的推手,更不属于没有宗教信仰人的节日,打折也好,促销也好,用市场无形的手,伸进那些以消费为乐的客户口袋,一句话,无利不起早。
现在的过节的真的感觉有点乱,几乎每个月都可以找出所谓的节日,官方的或非官方的那些节日,民俗的或非民俗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儿童节、妇女节,光棍节、情人节,财神节、鬼节等等,每个节都有噱头,都可以找出可以过的理由,老百姓随大流,就这样所有节日成为了欢快的美食节,好像只有欢聚一堂,酒足饭饱,才彰显对节日的重视。
在我曾经的记忆中,一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节日,春节是中国百姓的大节,儿时记忆中春节是一年当中最期盼的节日,新衣新裤,还有新鞋新袜,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有点新年新气象的感觉,人模狗样,平时脏兮兮的一个不起眼的孩子,到了过年一夜间好像变了一个人,这种变化成为了一种内心虚荣的需要,不过随着春节的结束,又恢复到不修边幅的那子上去,而一些家庭把春节孩子的新衣服洗干净收到箱子里面,准备第二年调剂使用。
期盼春节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可以放开胃口吃平时里很少吃到的鱼肉,以及细粮,看到装在大缸里面的那满满白花花的白面馒头,感觉自己就在天堂里生活一样,想想一年四季吃的地瓜干、玉米面饼子,想想清汤寡水的饭菜,你就知道期盼春节的那种心情了,不怕别人笑话,吃的如何不用自己去说,衣服胸前滴的那些油渍,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遭到家人的斥责,但是,对于胃口得到满足的感觉来说,斥责算什么,这样幸福的日子最多持续将近半个月,感觉有点油腻的自己,已经没有最初狼吞虎咽的表现,只有到春节以后,春节的那些好吃的东西彻底吃完了,开始面对无奈的现实的时候,又开始了对春节的新期盼。
期盼春节的第三个理由,那就是可以得到家人的赏钱,燃放鞭炮的钱就是从这里而来,现在也不知道为何鞭炮对自己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到底是愿意听那清脆的响声,还是喜欢问那种硝烟的味道,或者习惯那短暂的点燃爆竹的刺激,一句话,鞭炮成为了春节里面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把拆解成为“个体”的鞭炮,成为了自己延长幸福感觉的“有效措施”,知道整挂的鞭炮燃放有效果,但是,自己不会这样的图一时痛快,总会把鞭炮存放到出了正月以后。看到放鞭炮的盒子里面一点点地在减少,就知道春节离你越来越远了。到了成年以后失去了这种兴致,即便也知道了这是民间驱鬼的一种仪式,但是自己知道无法驱赶的心魔每时每刻在折磨着每一个人,那就是欲望。
接下来就是五一劳动节,这是大人的节日,放假一天,正逢春暖花开之时,作为学生的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与小伙伴们的春游,沿着海边步行走到中山公园,这一天免费向市民开放,成千上万的市民汇集到这里,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劳动节的态度,不管已经成为人满为患的公园有没有景致可以去看,回到家中他们会对邻居说,去了公园,累了一个半死,看了那么多的人,再问他看到了什么,真的也都说不出来了。
为了省钱的小伙伴们就这样徒步的走去走回,就像我曾经写过的那样,剩下的公交车钱,成为了打牙斋的资金,来回一角钱的公交车前,换成了两碗凉粉,或一小包皮巴梗,香甜酥脆很是诱人,与吃相比,累点算什么,所以回到家以后自己的感觉同样也是累,用现在的话说:累并快乐着,五一节在儿时的记忆中历来如此。虽然工作以后的劳动节换了一个过法,但也只有这一天的时间,忙碌了一天,疲惫的倒在床上,一觉醒来,节日就不复存在了。
二十年前的中秋节是没有假日的,无非就是晚饭加两个菜而已,月饼也是晚饭后分发的点心,在我的记忆中时常没有月饼的踪影,即便有也是一人一个小月饼,象征性的吃点完事,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已经泛滥成灾,所以对中秋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像现在这样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国庆节儿时已经没有记忆,感觉与“五一节”差不了多少,属于国家的节日放假一两天足以,而不是现在的黄金周,三十年前的国庆在京城多有阅兵仪式,和庆祝游行仪式,展示国威和表达民意,在小城没有这样的仪式,大多都在电视机前看北京的实况转播,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了旅游的节日。
现在的“黄金周”用我自己的话说,人口大迁移,就像海潮一样,涨上来,退下去,到底找到了什么感觉不知道,反正成为了一种时尚,不管在外面遭多少罪,心里面有多后悔这般的出行,等到第二年,心里面的那个魔鬼又跑出来,忘掉了曾经的誓言,用百姓长说的那句话形容,记吃不记大的主,又成为在路上的旅客,成为为中国交通添堵,且做贡献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