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年的黄金周(之四)

(2014-10-11 06:5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节日遐思

到现在依然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国庆节没有黄金周,赶上礼拜天可以多休一天,赶不上也就是休息一天的事情,作为学生期盼国庆,并不是从心里面了解国庆是怎么回事情,而是期盼着这个假期,因为在这个假期里,可以约着同学一起游玩,可以向家长申请小额“专项拨款”,用于外出时的午餐和交通费,当然,这些请求也不是每次都可以申请下来,申请不下来,也不影响自己出去玩的心情,无非就是到了中午时分,自己赶回来吃饭而已。上学期间兜里有没有钱,并不感觉有什么痛苦,倒是现在兜里没钱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不要以为那个时候还会玩出什么样的花样,中山公园需要买票进去,学生自己不会花这样的冤枉钱,别小看是五分钱,对于一穷二白的学生来说,五分钱也算作是“大钱”了,那是一根奶油冰棍的价格,对于类似这样诱人的食物,更多的人希望买自己想吃的物品,也不会花钱到公园里面去。大多数时间就是沿着海边,去那些不收门票的地方玩,例如鲁迅公园,在海边的礁石里面抓螃蟹和小鱼之类的活动,绝对的实用,玩到快中午的时候,总会有领头的同学带着大家去一个小食品店,根据每个人的资金情况,量入为出,那些没有资金的同学,便一阵风的往家跑去。我就是经常往家跑的同学之一。

 

并不是公园没有吸引力,只是为了把钱用到“刀刃”上,知道去公园之类的事情,更多时间还是跟父母去那里,父母不知道哪年的这个时候有好心情,会叫上孩子们一起前往,不过我这种机会几乎是没有,因为老父亲几乎逢年过节都忙得很,老母亲利用节假日,大扫家里面的卫生,把孩子们的被子和床单拆洗,过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劳动节”。

 

过去不知道中山公园的魅力到底在那里,后来随着自己为人父,看到孩子闹着带他们去公园游玩,没办法带着女儿去那里,知道去公园是感受清静和优美的环境,记得小时候到那里,基本上是奔着公园里面的动物去的,似乎对所有的动物都有一种喜好,即便有的时候觉得动物笼子里的味道很臭,但是,经不起动物“怪异”的行为的诱惑,还是饶有兴致看这些动物,看完动物也就没有了兴致,现在知道,那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在家长眼里面,就是一些不听话的“疯猴”。

 

工作以后,去中山公园的时间相对的就比较多了,其实完全可以不去,我们工作的单位就是以花园单位著称,在单位的院子里散步与公园里的感觉一样,可是人就是这样,熟视无睹,好高骛远,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那时候有了对象,向所有年轻人的做法一样,带着女朋友到中山公园里漫步是“必修课”,也不知道通过这种漫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反正自己也学着同事的样子,带着对象一起前往,其实,自己感觉到掌柜的对逛公园之类的事情,并不是太感兴趣,天生好静的她,更希望在家里面,而且对单独男女在一起,有一种天生的畏惧,害怕男同志图谋不轨,那时候自己即便是想也不敢那样,大环境让你不敢轻举妄动,作风问题直接可以让你直接锒铛入狱,有牢狱之灾。


其实,带着对象在那里漫无目的的游走。,实在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让所有的人知道这是你的对象,更多的人匆匆而过,谁还关注你们两个人,所有的感觉不过是自己的心理感觉而已,自己后来也感觉到这种毫无目的的乱走,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带给自己的竟是一些事后的痛苦,因为出去就要花钱,而自己那时候正是非常困难时期,知道一时的潇洒,换来的是一个月的紧衣缩食。

 

后来与掌柜的结婚,有了自己宝贝的女儿,去中山公园就成为了让女儿开心的一件事情,不仅如此,也成为了周末自己带孩子,是让女儿高兴,忘记找她妈妈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将女儿放到公园的一处草坪处,让她自己尽情的玩耍,玩的累了以后,带着她去买一瓶汽水,看着孩子美美的在享用,自己也觉得可能这就是天伦之乐吧,公园成为了我们都清闲的地方。

 

我们的高中同学,几乎毫无例外的都经历了我这样的历程,所不一样的是他们对这种事情的感觉程度的问题,现在都快成为老人的这些同学,骨子里依然还有这种过节逛公园的心理情节,虽然表现得不再是去中山公园,而是希望这些关系不错的同学,到一个我们都认为可以接受的地方,一起聚一下,像高中期间的我们一样,释放心情,找到节日的感觉。

 

今年“黄金周”高中同学里面的一部分人,在微信里提议到小城的博物馆参观,自己第一个报名参加,因为在我们高中同学里面,就有一个同学在那里工作,感觉那里“黄金周”组织的活动,比较贴近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实际,参观曾经我们那个时代的物件,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确定了具体时间,感觉在这样一个大的假期里面,添加这样一个活动,非常之有意义。

 

实话实说,小城的博物馆最初的地方,自己感觉比较理想,在我们小城的中心地带,而想在已经是小城的美术馆,曾经的博物馆里我们的学校不远,离“同桌的你”的家更近,当初我们去“同桌的你”家玩,就路过博物馆,那几尊魏晋时期的石佛像,就竖立在院子里面,觉得把整个院子烘托得很神秘,而当初的博物馆在文革期间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现在的博物馆已迁至我们小城的东部,乘公交车去的路上,我特意的注意了一下去的时间,从家里面出来,坐上公交车,到博物馆不堵车的话需要四十分钟,觉得我们的管理者对这样的选址欠缺考虑,大多数的居民都在老城区和新城区的结合部周围,将博物馆迁到那么远,通往那里的公交车又不是特别的多,所以直接影响市民前往的热情,自然也就失去了博物馆应有的作用。

 

已经从博物馆退下来的那位女同学,帮助我们找了一个很专业的讲解员,给我们这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毕业的同学,详细的介绍了我们小城的历史,从远古到当下,四个展厅逐一介绍下来,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自己并没有很认真地跟着讲解员去听,因为在自己周围就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每次在聚会的桌面上,他们都会情不自禁的讲述一些,自己研究历史方面的感受,相比导游的照本宣科,更有新鲜的感觉。

 

讲解终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感谢中结束,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共进午餐的时间,大家分头乘车前往酒店,在那里大家又开始了,回忆往事,讲述那些高中期间发生的糗事,在欢声笑语中,大家似乎又回到了三十八年前的那个时期,唯独不一样的是,那时候我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清教徒”,那个时候男女同学是不在一起玩的,也没敢大胆的一起说话聊天,即便心里面翻江倒海的想,在大面上依然是男女同学分得很清楚;那个时候同学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无产阶级”阵营中的一份子,口袋里几乎都没有一分钱,在各种运动的裹挟下,呈现出无奈的“精神大于物质”的现状,实属一种无奈。而现在物质不再是问题,追求一种高雅的精神生活,成为了更多人的所需,我想所谓的社会进步,就体现在这方面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