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厚重叫父爱
(2015-12-18 06:24:02)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读书随感 |
有一种厚重叫父爱
——读作家薛原创作短篇小说《水果糖》有感
我这个人在阅读方面,不太挑剔,中外名著,跟着教学大纲的目录,顺序渐进的阅读,当然,后来自己也几乎无一例外的把可以找到的这些书籍买了回来,想起来的时候,需要引用的时候,还可以找出来重温,品味大家的风范。而对于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热门畅销的作家作品,我同样也是看的昏天黑地,爱他们不商量,至于那些不显山露水的国内作家,特别是身边这些非常熟悉,正在不懈努力,逐渐往上提升的作家的作品。自己看得依然饶有兴致,用身边那些舞文弄墨人的话说,胃口极好,粗粮细粮都吃。
其实,看书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非常之想象,例如吃饭,假如把世界名著比喻为山珍海味的话,那么畅销作品、通俗作品,一定会是中国菜系中的本帮系列的经典,而新人作家,或初学者的作品,一定就是民间烹制,地方特色。可想而知,天天山珍海味,总有吃够的时候,想换一下口味的时候,所以,不同类型的书籍,会满足不同需要的读者,这也许就是不同门类的书都,都可以卖出去的道理,俗话说的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你只有在不同层面的作家作品阅读中,感受不同的口味,寻找出那些口味对你是一种诱惑和偏爱,那些书籍是你排斥的,这种广泛的阅读,同样是一种积淀,人随着他接收文化的灵性的各异,自然对作品的理解也就迥然不同,就读者而言,能够感动他们的作品,能够让他们过目不忘的作品,或许就是一部好作品,不在于作品的影响力有多大,关键对于每一个阅读者的自身的感受而言,阅读者很象是一个美食家。
为什么开篇要说这样一通感慨,这源于我在阅读这些到目前为止还不算出名的作家作品的时候,往往听到一些人对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屑一顾的言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事情,且不说要尊重作家的劳动成果,那些说三道四人,是否有比他不屑一顾的那些作家更完美的作品?千万别“酸葡萄主义”,自己写不出来,又妒忌别人的才华。
作家呈现给读者的创作作品,是作者经过精心思考以后,呈现给大家劳动成果,即便这个成果像一个开始学厨艺人那样,色香味还不能做到完美,但是,你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他们的创作是尽心尽力,这些作家呈现给读者的是,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挖掘出来的情节和故事,是我们生活中最值得弘扬的那些闪光的东西,以及爱憎分明对人性丑恶的嫉恶如仇的情感,假如这些题材,能够驾轻就熟的掌握之后,他们一定会成为文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所以对读者而言,阅读是对作家最大的褒奖,至于评判因人而异。
作家薛原应该算作老文青,虽然为了生计,将自己年轻时候最喜爱的文学,放置了很长时间,但是,当他不在为生存而忙碌和拼搏的时候,文学的喜好,以及他曾有过的文学家的梦想,成为了事业上功成名就后的首选,经过这些年商海里的厮杀,不仅仅是积淀了物质基础,也积淀了生活的素材和感悟,当他重新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不减当年,令人感动和敬佩。
几乎作家薛原新创作的作品,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到我的邮箱,让我先睹为快,我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阅读,时间允许也会写一点自己的读后感,表达对作家的敬意。我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很简单,故事情节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本身,感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有一种亲近的感觉。而且他的关注点放在了市井百姓身上,通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阐述他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作家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的林林总总,也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我喜欢他身边的这群作家的作品。
喜欢作家薛原作品的另一个理由,就是他对自己作品的精打细磨,就像新近发给我的这篇作品《水果糖》,他在今年八月底就发到我邮箱里面,自己也在第一时间读了这篇作品,觉得这是表现父爱的一部很感人的作品,由于工作忙碌的原因,自己还没有与他就作品的问题进行探讨。
九月底,他将自己重新改过的这部作品,又发到了我的邮箱,自己用心的再一次阅读,给我的感觉,作家薛原像一个雕刻的工匠,对自己手里的作品,精雕细凿,假如第一稿,呈现给我的是一件已经可以出手的成品,那么第二稿,就是精打细磨后的精品。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次修改,他大胆的将很多自己认为必须交代清楚的细节做了删除,读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越细致越好,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是作家写作技巧的一种表现。
短篇小说《水果糖》,作家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贯穿了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年代,到当下的市场经济年代,故事发生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面,表面上看主人公是这个家庭的独女小娟,通过她的孩子遗传了母亲喜欢吃糖的喜好,而水果糖又成为了勾起小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必然,水果糖成为了父亲的化身,成为了体现父爱的一种物象与表现手法。
作家薛原采用小娟大段回忆,表现了小娟儿时,对糖果的那种渴望,而这个五口人的家庭,又全靠父亲工资生活,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艰辛,拮据的景象,而她第一次吃到邻居小朋友分给她的那一小块糖果之后,水果糖成为了幼年小娟最想得到的物品,也是自然而然,年幼的她,怎么知道家里面的拮据,当她向父亲提出想要水果糖请求的时候,身为父亲无法满足女儿这样的奢侈要求,我们可以想象到父亲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为了满足他最痛爱女儿的这个要求,他居然利用工余时间,去做拉沿的工作,终于用自己辛苦挣出来的前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我算了一下,整个作品水糖果这个物象,在作品中一个出现了六次,第一次,也算作打开“欲望之门”的一次,就是邻居小孩雯雯,从口袋里无意掉出来一粒糖果,儿时的玩伴雯雯,将这块已经开始化了的糖果,咬了一小半给了小娟,她尝到了感觉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从此勾起了她吃糖的想法。
第二次,就是我刚刚写到过的,父亲通过自己工余时间的劳动,挣了点钱,给女儿买的一小包糖果,但是,这并没有让女儿兴奋,父亲瞒着家人说是用单位评先进发的奖金买的,当小娟兴高采烈的去跟曾经分给她糖果的那个玩伴雯雯分享的时候,她从雯雯的嘴里,得知了这些糖果,并不是跟爸爸说的那样,用奖金买的,是父亲工余时间,帮助别人拉沿,辛苦挣得,她叫上自己的哥哥,到雯雯姐姐告诉她的地方,看到了汗流浃背的父亲,她哭了。
第三次,是小娟知道了父亲用劳动换来的这些最美的食物,即便他心疼父亲,但是,幼小的年纪,依然克制不了自己对糖果的那种渴望,就像作者写的那样:“有几天,我不再想吃糖的事了。一天晚上,我最终还是没忍住糖的诱惑,从枕头底下摸了一块水果糖跑到院子里。我攥着水果糖,望着天上的月亮,心里有一点儿犹豫。一只花猫从黑暗处窜出来,吓了我一跳。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洗衣盆,满满的一盆水静得像一面镜子。我突然发现天上圆圆的月亮掉在了水盆里。我走过去蹲下身,水盆里又多出一张园园的脸蛋。脸蛋和月亮碰在了一起,我咧嘴笑了。剥开糖纸把水果糖放进嘴里,糖果慢慢在口中溶化,依旧甜甜的,可心里却泛起点点苦苦的味儿。我把手指伸到水里轻轻一搅,脸蛋和月亮碎了,不见了。想像着父亲拉车时的情景,我流出了一串眼泪。眼泪流进了嘴里。糖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第四次是小娟母亲去世以后,既当父亲又当妈的父亲,被学校老师叫了去,反映小娟学习下降,考试不理想的事情,小娟害怕父亲打她,但是父亲没有这样,作者写道:“那年我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没考好,老师把父亲叫到了学校。我害怕的要命,担心一向要我好好上学的父亲会责骂甚至打我一顿。可父亲什么也没说,出了校门,领着我去了食品商品,买了一毛钱的水果糖。他把糖果装进我的口袋,说闺女下次考试一定会考好的,是不是。我紧紧攥住口袋里的水果糖,使劲地点点头。”
第五次讲述到了水糖果,是小娟考上了省里的大学,父亲和哥哥到火车站里面送她,父亲告诉她,在包里给她装了一大包糖,让她分给同学们吃,情节虽然简单,但是读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当火车缓缓的开动的时候,作家的描述,让我想起许地山的那篇著名的散文《背影》,感觉这种表现父爱的手法相近。
而第六次见到水果糖,是深爱她的父亲,因病过世以后,在父亲的抽屉里见到的,有父亲为女儿回来特意买的一盒水果糖,还有女儿孝敬父亲的两瓶五粮液酒,父亲没有舍得喝,这些细小的情节,烘托出浓浓的父爱,作者写道:“走进父亲住的小屋,我一眼就看到了裂了缝的三抽桌上,放着一盒精致包装的橘味水果糖,水果糖的旁边是我托同事捎给父亲的那两瓶五粮液酒。
在父亲狭窄昏暗的小屋里,我泪流满面地手捧着父亲留给我的那盒橘味水果糖。水果糖热热的、沉沉的,我的手上没有一点儿力气,几乎托不动它。我哆嗦着撕开包装,将一块水果糖放在嘴中。我感觉水果糖在我口里跳动,仿佛是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水果糖溶出鲜红的血,流淌进我的心里。
我望着墙上的父亲,父亲也在看着我。看着看着,我看见父亲的眼神在供桌的空酒杯上绕了一圈,然后冲着我微笑。我连忙打开一瓶五粮液酒,将空酒杯斟满。我端着酒杯,眼盯着父亲——父亲走的是那么地急,我恍恍惚惚一直不相信父亲就这么离我远去。站在父亲的灵堂前,看着父亲的遗像仿佛才意识到,父亲没了,这个世界上最惦记最在乎最牵挂最疼爱我的父亲真的没了!那一刻,我五内俱痛,觉得屋子在旋转……时常挂在嘴边说是父亲的小棉袄,怎么这件贴身的小棉袄就没有体察出父亲异常的体温?其实我应该早些时候看出父亲的反常举动,早一些知道父亲的病情,尽一个做女儿对父亲的孝心,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心里留下遗憾留下愧疚留下……我说,爸,你留下的水果糖已装满了女儿的心,爸,女儿手中的这杯酒你可要真喝呀。
作品主要体现和表达了父爱厚重这样一个主题,通过小娟回忆她的人生道路,留给她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通过父亲不同阶段的做法,很好的表达这样一个主题。水果糖在作品中不过是一个物象,通过主人公小娟的大段的回忆,让父亲的形象逐渐的高大起来,让读者感受到水果糖放到嘴里的那个瞬间带给你的那种甜蜜,父爱的感觉就是这种浓郁的甜蜜,就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一种内心的感觉,厚重的父爱,只能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表现,只能用心去体会那种厚重的爱,厚重的爱无法去剥离,你能感受到它的重量,我认为作者这样的去表达父爱足以。
二零一四年十月一日夜与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