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故事(之一)
(2014-05-04 09:32: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小何要回家了,这次不是回家帮助收大蒜或麦子,回去吃几天苦,之后又回到这个不属于他,但又不陌生的城市,休养生息半个月,脸色又恢复了常有的红晕,穿上那件别人送给他,被他洗得干干净净的衬衣,再套上别人送给他的那套藏蓝色西服,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农村来的打工者,他坐在单位的大门口,带着老花镜,翻看着报纸,不知道他的外人,误以为这是一个老干部,不客气的说,他的做派完全像机关干部。
毅然决然的要回乡是小何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他跟我说:“早晚都是要回去,趁着身体还能做事情,还是回到家乡,离自己家近一点,找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干干,这是迟早要走的一步。”其实,我知道他说的这些未必是真心的话,至少可以说,这不是他真心愿意做的事情,他何尝不想在这座城市里继续呆下去,他即便失去了现有的工作,同样还会有不一样的更多机会,让他飘在这座城市继续生活,他深知在这座城市里面,只要能吃苦,总比家乡离挣钱容易。
他更知道城市里再苦,也比不上农村里的日子苦,在城市只要你肯出力,你就不会饿死,对于越来越懒惰的城市人而言,提供给打工者的机会就成为了生存的途径与机会,物质生活与文化娱乐,与农村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城市白天的繁华,晚上的灯红酒绿,只有你有好奇的心,你可以四处的游走,就像小何说的那样,晚上有路灯,有公交汽车(他没提出租车,因为他从来不会这样的花钱)到那你也不会迷路,而在农村天黑下来以后,四处漆黑一片,只有呆在自己的屋子里面,那些害怕花电钱的农民,天黑以后就钻到被窝里面,在那里畅想,在那里娱乐,在那里造小人。
跟小何认识长达三十多年,近距离接触也有七八年,对小何的心理想法,不说是猜出一个八九不离十,最起码也可以猜出一半,跟小何直白的说:“你心里想的那点事情,你根本不需要说,我就知道了”,小何总是用他特有的憨笑,表示他的认同或不认同,他不会像我们那样提出反对意见,他自己知道在这座城市里面没有他主张权利的机会,他自己很清楚地感觉到,这座城市对于他而言,就是一个靠辛勤劳动,换来薪水的一种劳务关系,主张性格只有让自己处于被动境地,所以这些年里面,他的那种憨厚的背后,是他最无奈的忍受。我们很难想象出他在这座不属于他的城市里呆了三十年,他忍受了多少本应可以抗争,却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的屈辱。
他选择回家,我没有发表什么特别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告诉他这一步一旦迈出去了,单位这扇大门就真正的关闭了,知道对小何关闭单位这个岗位是迟早的事情,正因为继续留在这里,现阶段没有人提出异议,那是单位一把手不开口,没有人去提及这些。都知道现在小何做的事情是一个“美差”,以至于小何都觉得无聊,也许越舒适,越让他感觉到一种惶恐,他知道这个岗位越来越有点晃动了,因为单位里的一把手,离开的日子指日可待了。知道周围人私下里劝慰他不要感情冲动,一旦离开了你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单位了,他用自己说跟他们说,我知道这是一个早晚的事情,还是先回去吧,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既然没有这个命。
我看除了小何内心里的那种纠结,即便他自己说的在对,他想一下回到自己的家乡要面对的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他害怕丢掉这份工作,但眼看着将要“改天换地”的大背景,觉得这般的好日子不会长久了,在精简工作人员的大前提下,他知道自己一定会成为第一个被裁掉的人,与其这样还不如趁早打算,免得落得一个难堪。这是我去年的时候就跟小何说过的事情,假如我依然可以在这里,什么话就不用说了,一旦我不在,你就尽快的再找一个地方,建议他花钱学一点家政知识,告诉他家政这个行当一个会成为最热门的事情,现在看看家政的工资就知道了,更何况进入老年社会,更多的老人需要别人照顾。
小何到小城漂泊之前,曾在军营里当兵,在部队的伙房里面工作,后来派往青岛学习烹饪,到现在他包饺子的水平不比饭店里的味道差,老岳父吃过他调的馅,包的饺子,那才是一个满意,居然一贯挑剔的岳母大人,也用她少有的赞誉,肯定了小何的做饭水平。我建议小何真的在家乡呆不下去,趁着体力还行,在小城里干家政,一个很适合他的工作,他没有表态,或许从那时起,他就盘算着告老还乡的事情。
小何的返乡在我来看不是他的本意,其实,他是想到了农忙的季节,回去帮助家人做点事情,用他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已经成为铁石心肠的妻子,他何尝不想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他在这个城市里坚守了这么多年,就是想通过他这些年的辛勤付出,换得晚年自己的幸福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其乐融融的度过晚年,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小何一个人的妄想,现实已经告诉他,那个本应属于共同的家园不复存在了,隔膜三十余年的事实,能想象中的那样轻而易举的挽回吗?别人都知道,唯独小何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是作为小何善良本质中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