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寻找

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评影论 |
艺术家的寻找----参观郑照国
“寻找:老街老院老青岛”风情油画展有感
2014年1月18日,在小城安徽路16号嘉木美术馆里,举办了题为“寻找:老街老院老青岛”风情油画展,虽然那天是小城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但是,这一点不妨碍对关心青岛,热爱艺术的市民的热情。而提供这些艺术作品的艺术家、画家郑照国先生,曾经是小城某干部学校的校长,现在他已经光荣的“软着陆”,的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之中。知道在任期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郑校长没有忘记内心里对艺术的那种痴迷,工余时间没有忘记自己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由于工作单位位置的原因,不能每天回家,夜晚当员工们围在电视机前饶有兴致看着肥皂剧的时候,郑校长则在他的画室进入了忘我创作状态,一份付出,换来一份成就,这也是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必然,在画展的简介中看到了他这些年里面参展并获奖的殊荣,我知道在这样的一个体制内,依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创作激情是难能可贵的。
这次题为“寻找:老街老院老青岛”风情油画展,展出了郑照国先生这几年经过整理、探访、创作的二十六幅已经消失的青岛老建筑的“复原”画作,还有他这些年里面创作的其他油画作品,林林总总的画作,表现了艺术家、画家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自然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懂画作的艺术特点,但是,岛城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们在写给这个画展的前言中,都已赞美的语调予以了肯定。就我而言,看到那些自己曾经熟悉的场景,那些已经被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以“改造”为名义抹去的那些城市建筑,城市文化符号,会触景生情,联想到埋藏在自己记忆深处的那些,有这自己不一样的感受,觉得作为艺术家的这种寻找,也正体现了他们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表达了艺术家对这座城市发展中的这些不应该抹掉的城市建筑、城市符号的不满的声音,艺术家的良心与正义感用这样一种形式表达了出来,自己看完这个画展以后,真的对郑照国先生多了一份敬意。
我在那里细细看完了这二十六幅已经消失的城市建筑的油画作品,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应该配合这些自己熟悉的建筑和场景,写下自己儿时记忆中的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虽然这些已经被抹去的符号,对于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是一个空白,但是这些符号曾经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只有我们用这种回忆的方式记录下来,才能与这些复原的绘画作品一起,用现代医学“搭桥”的方法,还原历史曾经的真实景象。第二个感觉这是艺术家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对我们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无声批评,这些记录着我们城市发展的建筑,是我们这座年轻城市的记忆符号,无论这些建筑曾经是带着殖民地的一种耻辱,或者带着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现代城市化的标准,但它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标志,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似乎与当下的显得有些陈旧,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虽然说这些不是一个发展和新事物的标志,这些建筑时隔近百年有余,我们的管理者有千条或万条证明这种抹去的理由,但是,毫无疑问这些被抹去的城市符号,使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被人为的切断。这种血脉的切断意味着什么,想必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该知道。
记得今年夏天省城的一位诗人来小城,谈及城市文化的时候,他讲了省城火车站的改造的事情,原本德国人帮助建造的火车站,已经成为了建筑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可以说享誉中外,可是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并没有这种尊重文化的感觉,不顾众多文化人士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把德国人的“入侵罪证”的建筑拆掉了。有一对从德国来的年轻夫妇,专程来寻找这个在学术上留有浓重一笔的建筑,当他们带着曾经的图片站在省城火车站广场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个让他们向往已久的建筑已经被抹去了,那对夫妻两个人中的女子,竟在广场前哭泣了起来,为这个建筑艺术作品的消逝而伤心落泪。后来听说,现在那里的城市管理者又想重新修建被拆掉的德国建筑,用更多人的话说,还有这种必要吗?
我不反对我们的城市有序的改造与开发,八十年代的城市东移,其实就是管理者考虑到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特殊的因素,所以将新城区往东迁移了数公里,一座被现代人誉为的现代新城,就这样的孕育而生,而且发展得比老城区更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及保护了老城区的历史遗迹,又让这座城市有了可拓展的空间。不过有这样战略眼光的管理者不多,接下来,就是老城区的大规模改造项目,也成为了管理者们的政绩光荣榜,有的管理者通过这种大手笔加官进爵,可想而知随后的那些人会怎样。
远的不说,自己最初的单位位于小城最好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身后有著名的湛山寺,眼前不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院子里面用植被茂密不为过,多少次被评为了花园式单位的荣誉称号,就是这样一个单位,也没有逃过翻天覆地改造的变化,现代化的建筑,现代化的高档居民小区,把原有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全部颠覆,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倒退。而类似这样的疗养院无一例外的被无情的吞噬。
身为艺术家和画家的郑照国先生,或许希望更多的谈及他的艺术成就,就像在画展上他与艺术家们侃侃而谈的他独创的艺术表现力和画法一样,他不想把纯艺术的这些画作与像我这样喜欢浮想联翩的人的这些“牵强附会”联系在一起,不过我还是坚持的认为,作家的绘画作品里面已经表达了作家对城市管理者的一种态度,作家复原这些消逝的符号,就是让我们城市的居民不要忘记曾经的历史真相,写到这里我想起来老父亲经常告诫我的那句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有人会问我,你看了这个画展,你能告诉我这个画展的意义对你而言是如何?我想先引用一位哲人的话,他说:“历史的职责不外乎把现在和过去确实发生过的事变和行动收入它的记载之中,并且越是不离事实就越是真实。”那么我就会说,郑照国的这个画展,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让切断的历史脉络,通过艺术表现的“搭桥”,让消逝的符号起死回生,它的意义就在于此。至于我对城市管理者的那些看法和坦言,不过自己的一种想法而已,不代表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