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个买书理由(之七)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只有不间断的读书,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是老师经常对学生们说的话,知道这是老师们的老生常谈,他们讲的读书,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博览群书,而是更多地去关注与自己学业有关联的书籍,与工作和业务有关系的书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倡导的作用,似乎并非这样,却与之相反,一个真正喜欢看书的人,在平日里手里总是拿着本书,闲暇之余,独自一个人不停地在那里津津有味的阅读,同样也会被更多的人说成是神经,除非你成名以后,大家说你愿意学习,因为在大众生活标准中,工作就是工作,业余生活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在单位里更多的人谈及的就是这些生活琐碎,因为读书是个别人的事情。
为什么总会有人把痴迷读书是为神经(家里面掌柜的,还有自己身边的一些人,都这样的描绘过我:神经),不难理解对于阅读者而言,他已经进入了与作家相互沟通的境地,心无旁骛,两个人的世界,忘记了依然在现实社会中生存,那一个时刻他游离于自己的躯壳,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他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受周围环境的人和影响,进入完全自我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正是精神病患者常有的一种状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周围的人情世故,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的认定,干预社会生活,所谓的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从自我状态走出来,而后者始终处于一种自我状态,这种状态被通常人视为非理性状态。
在小城的书店里看到了这本英国作家John·Maizeis编写的《原生艺术》在翻看这本书的序言时,自己想到了这些,什么是原生艺术?说实话自己真的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汇,也正是带着这种好奇,站在书架前翻阅着这本书的序言,同样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在买回来的路上,自己想到了开篇写道的那些想法,对于买书人,更多时候表现出来的给人的感觉就是神经,非理性的做法,也许只有这种好奇,这种执着,才有自己不同的人适合看法,才有自己的坚守。
自然我的这些感觉,与原生艺术没有关系,在这本书的第一序言中,是一位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艺术总监张天志写的,他写道:“今年初,我造访了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那些有精神病人、囚徒、流浪汉、通灵者、社会边缘人创作的作品,爆发出了最原始的生命呐喊,有一种直击灵魂的张力,充满了神秘、压抑的气氛。我顿时沉醉于这群‘小人物’绘制的内心世界里,同时深感作为一名出版人又是一个画家,我有责任更有义务将国外的原生艺术家、原生艺术史引介到中国,给中国的当代艺术带去启发式的创作路径。”
“原生艺术”包括各种类型的作品,素描、绘画、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其作者多是默默无闻、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这些潜意识、非理性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类别中,我们发现原生艺术将有助于解决现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如帮助公众重返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重新恢复人与自然固有的天然联系等。原生艺术拒绝沉浮的学院技巧,完全是作者率直而自由的人性表达,也因此我们会在‘原生艺术’作品里感受到那么震撼心灵的力量与真实。原生艺术被誉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隐藏面,它对艺术界的影响力可能渗透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还要远……原生艺术是艺术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断裂。”
而在序言二中,南京原型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郭海平这样写道:“2006年我获得了一次进入精神病院研究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机会,当我第一次面对未曾受过任何艺术训练的精神病人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时,大脑的思维竟出现如同短路般的空白,就在那一个瞬间,身心却感到的。正是在精神病院里三个月的体验让我对艺术、精神、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那时开始,我的生命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迹。”
接下来他说:“什么是原生艺术?杜布芬认为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熏陶的精神病患者,囚徒、通灵者、社会边缘人士、自学者、主动违反文化或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自发创作的艺术都可以纳入原生艺术行列,他们创作的主题、选材、表现方式不受到任何古典或流行艺术的干扰,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原生艺术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有可能激活我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并让我们在面朝大海时获得春暖花开的体验。从文化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原生艺术正是文化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离开了这个根,文化艺术的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萎缩和变异。”
看到这里,管他编辑也好,学者也罢,正确与否,不是现在就可以判定的,先买回去再说,不是说了吗,在对阅读而言,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