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些到哪(之三百三十九)

(2013-12-25 05:23: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看了这些买来书的书名就笑了,第一本书是美国作家琳恩··德斯佩尔德和艾博特·李·斯特里克兰合著的《最后的舞蹈:邂逅死亡与濒死》,这是一本探讨死亡和濒死的书籍,为什么买,我曾经写过,与当时的身体和心情有点关系,感觉病入膏肓,想对死亡增加一些了解,即便自己想得很开,真正与死神面对面的话,自己会成为什么样,不得而知,从理论上去了解这些,自己猜想,或许是减少痛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像作者写到的那样:“从胎儿期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那些给人们带来变化和重组的流程序列,随着经验刺激着人们对以前持有的知识、信念和态度进行重估,人们对死亡的理解也就发展了。”

 

作者接着对死亡认知从四个方面去阐述,⑴普遍性。所有的生物最终都会死。死亡是包括一切的,必然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但是死亡的确切时间是不可预测的;那就是说,对于任何生物而言,死亡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刻)。⑵不可逆性。死亡是不可挽回的和确定性的。已死的机体不可能再活过来(这与对精神来世的信仰是有区别的)。⑶无机能性。死亡意味着所有生理功能的终止。生命拥有的所有身体机能和能力伴随死亡一起消失。⑷因果性。死亡必有生物的原因。这些成分包括识别死亡的内部原因(如疾病)和外部原因(如物理创伤)。

 

我知道列举出普遍性是让那些惧怕死亡的人,放弃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既然是包括一切,自然就是无一例外,害怕也好,无视也罢,总有到终点的那个时候,万寿无疆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祝愿,根据科学发现,人不可能活一万年,都说万年的王八,千年的龟,真不知道是否可以活那么时间。写到这想起来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上大学走了,家里面剩下两个大人,我有自己宣泄的渠道,看书学习,悠哉游哉,而长期伺候孩子的掌柜的有点寂寞和冷清,自己提出要求,去南山买两只乌龟养着玩,不敢反对,陪着去买了两只绿毛龟,小巧玲珑,觉得怪可爱的,问了一下,这个龟可以活多长时间,卖龟的那个摊主,没含糊就说了:好好养,几代人没问题,最少也要活它个一百年吧。

 

高高兴兴的把绿毛龟买回来,到家里面放在鱼缸里面,看着它不停地划水,觉得有点意思,没过两天掌柜的叫我,让我过去看,两只绿毛龟中的一只,伸腿不动弹了,过去一看,很明显已经寿终正寝了,告诉掌柜的,那只绿毛龟已经死了,捞出来扔了吧,掌柜的不解,嘴里还念叨着,那个卖龟的人,不是说可以活一百岁吗,这三天还没过就死了,为了劝慰掌柜的,跟她说,你买的那天,它已经是九十九岁零三百六十三天了,到今天正好一百岁,掌柜的客气的跟我说:滚蛋。从这个事例上去看,又印证了第一本书的作者提出有关死亡的第二个观点“不可逆性”。

 

 

第一本书不可能谈的更多,知道是研究死亡和濒死的内容则以,买的第二本书,是罗曼·罗兰读书随笔集《死和变》,书名又含带一个死字,这种巧合自己当初并没有发现,当发现到这种神秘的巧合的时候,自己特意的翻阅了这本书的内容简介,这本书里面,罗曼·罗兰并没有专门谈死亡的问题,而是在其中的一篇随笔的题目是《歌德死和变》作家自己解读了歌德剧作中得特点,只是名字中的一种巧合而已。

 

第三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V·S·奈保尔的代表作《幽暗国度》第一部,这个幽暗国度,感觉也有点阴森森的感觉,形容死亡的词汇中就有幽暗这个词,觉得与死亡同样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后来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的胡思乱想,这本书是作者游历印度以后写下来的成名之作,就像作者自己写到的那样,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阐述了他内心里的印度,这种幽暗或许与贫穷、落后、愚昧等等有关,这里说的死,是内心里对那个国度心灰意冷。

 

第四本书同样是或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意大利著名作家L·皮蓝德娄写的《已故的帕斯卡尔》,这是作家创作后期的代表作,着力刻画荒诞不可知的外部世界和充满焦虑的内心世界。哈哈,“已故”又是与死亡有关联的词汇,并不是自己惧怕死亡,而是觉得自己当时的心情,与买了这些书的内容与名字,有着某种巧合,自己在选定他们的时候,自己什么也没想,觉得是一些值得购买的书籍,倒是,回来以后慢慢品味自己的斩获,发现了这个巧合。

 

想起来今年的七月份,陪着作家戴升尧去甘南,在兰州机场等着飞回小城,由于晚点,自己便到机场书店去浏览,买了一本马尔克斯的新作《恶时辰》,拿着书回到等候区,戴升尧看我手里拿着书,问我谁的作品,我告诉他是马尔克斯的新作,他要过去看看,当他看到了这个题目,笑出了声音,说:今天坐飞机,你买这样一本书,可有点犯忌讳,这才提醒我,坐飞机假如是恶时辰,那一定是一个不祥之兆,还好,带着这本书平安低达了小城,恶时辰终于没有发生,由此看来,“因果性”在没找到原因的大前提下,我们索性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活着,反正自己知道“普遍性”的不可逆,想多了才是庸人自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