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诉我,重新装修的学苑书店开张了,我利用周末去看了一下,没感觉装修之后,与曾经有什么不同,感觉书店的门头设计得过于艺术化,文化的厚重感被花里胡哨代替,室内像十几年前在高密路那个老店一样,多了一点文化商品,和与文化有关的小工艺品,多了几个供读者阅读的桌子,也知道这些桌子是用来坐着喝咖啡和阅读用的。
倒是那里最吸引我的还是图书,一些自己在书城里转很多地方才可以看到的书籍,在这里被“集中”陈列在一起,给我一种目不暇接,看不过来的感觉,店员是一位不熟悉的小女生,心里在想这位年轻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位一脸褶皱的大叔,在那里不停地翻阅图书,感觉不想买的意图,其实,我是在那里做“激烈”的思想斗争,到底这些自己感觉有些意思的书,是等过两天戴眼镜来,详细看后再说,还是,“趁热打铁”一并买回来,正在那里犹豫不决。
那天自己没有戴老花镜,试着问了一下那个小姑娘,有没有放大镜和老花镜?那姑娘客气地告诉我,一概没有。自己忘了这是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正因为老眼昏花,所以很多书的介绍看不清楚,只好拿到靠大门的地方,在光线好的橱窗下,眯着眼使劲看去,这样三番几次下来,便给了服务员不好的印象,虽然我不敢说,跟这里的店主亚林熟悉,就是说了这些,估计也并不能提升工作人员对我友好的印象,咱这个人从来到哪都讨人嫌。
现在的图书经销商,还是书店的又一所为,或许是为了怕读者翻阅,或许是怕读者弄脏了图书,有意识用一层塑料纸把整个书封住,让你看不到书的内容,只好在封面和书的最后一页上找线索,用不好听的比喻,感觉有点像给书带上避孕套,估计这也是商家或书店想出的馊主意,你打不开书籍,自然就有了心奇,不得已就要买回去翻阅,我就是这些被诱惑的读者之一,有时候也是受害者之一。
想来想去,不想在这里费眼神,将自己感觉不错的书籍挑了一些,旁边的那些读者,看到落摞成一座“小山”的书籍,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感觉出他们对这个糟老头子的举动感到震惊,黄土埋过脖子埂的人,还如此疯狂的买书,可我没这种想法,就像八十四找二十四岁的新娘一样,美的心里冒泡,跟服务员报出在那里的注册名字,享受了折扣待遇,感觉服务员的脸上也有了笑容,这就是商品社会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买了书,心里有了底气,跟服务员提出要求,将买的书用纸包起来,在给绑好,服务员绝没有二话,连忙开始找牛皮纸和绳子,干活并不麻利的女服务员,好容易把书给包好,绑结实,交给了我,并问我是否拿的动,我像老鹰抓小鸡一样的提起那包书,大步流星地走出了书店,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心里想起了那句顺口溜:别看我老头皮肤黑,一样领着大嫚上东北。











这本书早前买过,为了这新版本只好阔绰出手

同样这本书早前买过,为了这新版本只好阔绰出手


同样这本书早前买过,为了这新版本只好阔绰出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