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75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2013-07-27 05:05: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山玩水

就在我写大西北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反思了一下这趟大西北之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为了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那么多实实在在为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做出自己的那一份真诚的努力,既便于现实社会所要的帮助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我们清楚地发现,这些爱心人士所付出的是他们自己内心里的那份真爱。

 

人物从我眼前一个个走过,离我最近的戴升尧,没有他的发起,这些捐赠活动,也就没有我被感动的整个过程,也自然不会让我如此这样深切了解这些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而身为作家的戴升尧,发起的这些爱心捐助活动,也是作家的职业道德和良心发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没有同情心的作家,我想一定不会是一个写出优秀的作品,从这方面去看这也是作家为社会做事的一种必然。

 

再就是戴升尧所带领的这个献爱心的整个团队,是顺利完成这次捐助活动的坚强保障,敬业的记者吴璟,她的深入细致的采访,她跑上跑下,全方位,多角度的摄影画面,留给我强烈的印象,她精准的文字报道所产生的效果,都是这次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还有他们团队里的“内务总管”的王文文小妹,所有物资运送,与交接的细节都是由她来协调完成,让我领略了强将手下无弱兵的一幕幕。作为市民代表,更作为人民教师的花笺,也给我们这次大西北之旅带去了欢快,她爽朗的笑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戴总的话说:有了她就有了欢悦。

 

夏河县总工会碌主席是一个极具同情心的藏族女干部,假若不是这次到访,也不可能对这位极具爱心女干部的了解,最初她让朋友传来的恳切的话语,我们当成了官场上的虚套对待,没有给予理睬,可是当我们真正见面以后,感觉到他对特困职工的那份牵挂与担忧,不是他工作的一种姿态,而是发自他对特困职工得无比的同情,接下来的时间里,见到了这位爱心女士的真情实意,也成为我们愿意伸出援手的直接原因。

 

至于我的领导哥哥,以及他培养下的兄弟们,都是为我们这次顺利完成捐赠活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知道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我们的捐赠活动不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和积极协助,才让这功德无量的好事情,得以顺利实现,也正体现了我们这些从事互助保障工作人的宗旨要求,平时献出一片爱,难时拥有互助情。

 

最让我们忘却不了的还是化旦尖措孤儿学校的校长化旦尖措,那宁静而沉稳的表情里面,想象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宁静的表情之下,承载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巨大压力,而在与他的交谈中,似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者,而我们知道,之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完全是靠着他的人格魅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所达到的。

 

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完全靠化缘来维持生存的学校,对于校长来说,面对的压力会是怎样,将近百十口孩子与员工的食宿问题,生活和教学问题,这些都成为了他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而这种化缘到底可以维持多久,还有多少有善心和爱心的人是会继续想到他们。

 

就在我即将结束这些大西北行程文字的时候,利用周末的晚上,我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找出了从化旦尖措孤儿学校带回来的那个光盘,这是化旦尖措校长送给我的,当初,并没有觉得这个光盘会是怎样,但自己心里面一直在想着这个事情,当我认真地看完这部纪录片时,真的为化旦尖措校长的那份爱心与奉献,再一次被感动。

 

一个满可以在寺庙里混事的化旦尖措,完全可以跟其他的僧人一样,每天按照寺庙的规定,吃斋念佛,打坐诵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是,这个与众不同的僧人,却多了一份“凡俗的同情心,他面对如此之多的孤儿与残疾儿童,他的怜悯与恻隐之心,让他无法割舍,收养孤儿和残疾儿童的想法,成为了他日后一件最大的心愿,自然也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

 

电视里面播放学校里的画面,通过这次到访,感觉并不陌生,那里的学生似乎还可以认出一些,不过是他们已经长大了许多,那个能歌善舞的小孩子,正是我们那天去为我们献歌小朋友,只不过比电视里显得大了许多,不变的是,他的歌声依然优美动听。

 

这部片子我认为拍得好的原因,把关注点放在了化旦尖措校长为如何让自己管辖的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而不是一味的在拔高办学的理念,对于不识字的化旦尖措校长来说,这才是他内心中最朴实的想法,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让他们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

 

看到化旦尖措校长为了孩子们的生活,精打细算,事无巨细的那些场景的时候,说实话,自己真的觉得这个校长非常之伟大,因为这种坚守和毅力是常人无法坚守的一种信念,全部的责任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可想而知对于他意味着是什么。

 

在我去的那天,就在一旁听了《城市信报》记者的采访,感觉到给化旦尖措校长带来压力最大的还是经费问题,我在学校里看到了爱心人士送的衣被,但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所需,每月最基本的要两万多一点的现金保障,而这些费用也是无法保障的,经费成为了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

 

虽然,《城市信报》带去了足以让这些孤儿生活一阵子的货物,以及三万多元的现金,但是,对于一个要坚持办下去的学校来说,似乎区区三万多元,如同杯水车薪,这三万多远算下来的话,到现在应该花得差不多了,而今后的日子怎样,又是一个不得而知。

 

在片子中看到化旦尖措校长亲自驾车,去夏河农贸市场为学生们买蔬菜与食物,羞涩的钱囊,与呀呀待哺的孩子们,真的让这位僧人步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看到他买下一块不到八十元的羊肉,为孩子补身体的时候,想到了他不舍得多吃一点物品,由于缺乏营养而昏厥的事情,这些细节都成为我们敬佩这位僧人的一种必然。

 

影片中化旦尖措校长,这个七尺男儿表现得有血有肉,他因为忙于学校的管理,回家的时间就不多,每一次回家都成为家里面的一个最隆重和欢快的事情,父亲与母亲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鼎力支持,都说明了藏民内心里的那种善良,看到她父母送他回学校的场景,看到了作为僧人的那种恋恋不舍,儿女之情在这时便得有血有肉。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对于一个有意愿的人来说,只要他有善良的愿望,他就被说成是善的,因为根据我们的意愿,我们可以使用我们能够具有的一切能力。因此,一个人被说成是善的,并不是因为他有善良的理解能力,而是因为他有善良的意愿。意愿和目的相关,正像和它所特有的对象相关一样。所以说,‘我们是善的因为上帝是善的’这句话同最终的事业有关。”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次活动是行善之旅。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看到孤儿学校孩子们的伙食花笺“傻了”,一脸沉重。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我们的后勤保障,美女记者王文文。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人民教师花笺在询问教学工作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作为市民代表向孤儿学校捐款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临行前合影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敬业的美女记者吴璟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采访尼姑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美女导游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尾声)
我们回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