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天的赶场

(2013-05-20 00:08:02)
标签:

杂谈

分类: 节日遐思

第一场:婚礼

 

朋友的女儿结婚,早在一个月前就告诉我了,更何况我们这些年一直没有断了往来,而且,老团干的感情,超出了一些世俗的上下级的感情,因为干共青团的时候,大家真的是凭着感情,凭着一腔热血,咬着牙在哪里,都知道那句很实在描绘共青团工作的特征,“没钱、没势的共青团”。

 

这句话一说,已经是将近三十年,我们都从共青团的岗位上调离,不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无论大家分到了那里,个人进步快与满,都不影响我们结下的友谊,我们会不定时的,聚在一起,畅谈自己工作上,生活上,不同的感受,大家相信那句共青团特有的形容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现在我和朋友都到了快退下来的时候,儿女也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女儿跟我孩子十分的想象,国内大学毕业以后,到国外读研究生,之后在哪里发展,在那里结识了她的人生的另一半,这次回国履行国内结婚的程序,告知国内的家人与亲友,用孩子爸爸说的不叫婚宴,叫答谢宴,知道在公务员岗位上的朋友,不希望让这件事情“节外生枝”,落一个大操大办的名声。

 

我很理解朋友的想法,可是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朋友是女儿出嫁,男方可不愿意简单形式,希望自己唯一的儿子,风风光光迎亲嫁娶,不想按照亲家的节俭想法,更何况朋友的亲家,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人。感觉来之不易的今天,就要用盛大来庆祝。

 

半天的赶场
婚礼大厅的穹顶,富丽堂皇,随手拍了局部


半天的赶场
新郎唱着动人的情歌,缓缓来到自己爱人的面前


半天的赶场
新郎跪着向心爱的妻子献花


半天的赶场
手挽手走向婚礼盛典的舞台


半天的赶场
婚礼仪式开始

 


 

第二场:诗歌朗诵会

 

小城作协秘书长,既是我的小兄弟,更是我的良师益友,这些年里面没少得到他的帮助,自从被荣升作协秘书长以后,感觉作为诗人、作家和编辑的他,确实忙得不亦乐乎,小城的文学活动,这两年非常之活跃,所有这些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作为他的朋友,也时常被他邀请参加进来,虽然有些时候自己内心里并不想那样,但是,朋友的情谊让我说不出不去的理由,就像这天下午一点半钟,在小城新闻中心举办的:莫言经典作品朗诵比赛决赛暨颁奖大会,当听到秘书长让我参加的指示后,不敢说不。

 

在婚礼开始不久之后,便告辞所有熟人,驱车前往小城新闻中心,在那里见到了忙碌的秘书长,以及一脸严肃的诗歌评论团的哪些诗人和作家们,看到了人文学者葛陂士,看到了诗人王宏侠,看到了青岛文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凌女士,当然还见到了半岛诗坛的诸位诗人,他们都是小城文化传播与推动不可或缺的力量。

 

 

坐在那里聆听了部分来自小城各高校选拔出了的朗诵者,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了从莫言代表作品中摘选的片段,感觉那些参赛选手,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选择莫言作品中最容易打动读者的片段与情节,感觉是对把握理解莫言优秀作品的一种尝试,这个由小城早报,小城文联,以及瑞源庄商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诗歌朗诵活动,是否达到它最初预想的效果,我觉得它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吹捧某一个作家,而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推动小城各界的读书活动,莫言不过是这项活动的一个坐标和角度而已。

 

半天的赶场
小城作协郑主席致辞


半天的赶场
评委们
半天的赶场
瑞源庄商务有限公司老总陈群致辞


半天的赶场
诗人江红霞,担当本次大奖赛主持,很有水准的主持


半天的赶场
参赛选手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秘书长告诉人文学者葛陂士,一定要写一篇有分量的报道。


半天的赶场
认真听朗诵的老葛


半天的赶场
都觉得一定会是盛况空前,其实,对于热爱文学而言,还是一些人的事情,看看会场空着的这些座位,就足以告诉我们,对文学的爱好是一种兴趣,而培养这种高雅的兴趣,还需要我们小城的文联和作协,做出大量着实有效的工作。看到这场面,心里面不知道是什么一种滋味。

 

 


 

第三场:参加《芳踪----卢军类型影像收藏展》

 

与人民学者葛陂士两点半钟离开诗歌朗诵会,赶往下午的最后一个学术活动,位于小城安徽路五号东门的“青岛当代艺术文学中心”,下午三点将在这里举办《芳踪----卢军类型影像收藏展》,这个展览在报纸上已经看到,而“青岛当代艺术文学中心”和“良友书坊文化机构”的掌门人臧杰,也发来信息,希望届时前往,参观学习。

 

我在面积不算很大的展示里面,随着拥挤的人群,站在一幅幅有历史的老照片前,从明清一直到七十年代,最有意思的是,这些照片都是以三个女性合照为特点,历史跨越近一个世纪,听到周围人谈到更多的是,那些似曾相识的女性,会用漂亮,甜美,和她们眼里流露出来的纯净赞誉。

 

其实我更认同臧杰写给这个影展前言里的表达,他说:较之类型范式,更为复杂的其实是时代情态,自晚清的飞快转捩后,现在中国的面相,一直写在那些芳菲的脸上。从严谨的长袍,到无袖的短衫,女性很快就适应了自我显现,那种时代的生动和朝气也赫然于脸。必须看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守和现代始终在做着对话,从发型、衣着到神态,女学生、职业女性和闺秀名媛,似乎更容易释放自己,而操劳者和家境看似平平的女性,则与时尚保佑天然的距离。

 

无法藏匿的,还是那些逃离不开的眼神----晚清的仪式感,二三十年代的“相信”,四十年代的笃定,五十年代的怯怯,以及六七十年代的空洞,都有载不动的叹喟和唏嘘。而迫近的八十年代,在日渐绽开风华的同时,又很快增添了各怀心事的疏离。

 

历史走到今天,不是没有来由的,女性的道路和类型化的女性影像,为我们反思时代,提供了一个窗口,顺着这个窗口,凝视和穿越每一双眼睛,也许就会碰到历史的深处和痛处。

 

半天的赶场
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半天的赶场
老眼昏花的我,以为这是一封情书,便拍了下来,回到家中整理照片才发现,这不是一封情书,而是一封离婚申请,真是绝妙的讽刺。


半天的赶场
卢军在给摄影爱好者签名


半天的赶场
参观者


半天的赶场

半天的赶场
卢军收藏的老相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