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二百六十二)
(2013-04-19 00:25: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到了一定的年龄,考虑问题的角度,与之从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事情,就像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甜的食品,过了五十岁,这种甜食从自己内心里有一种抵触,也并不是甜的食物不好吃了,感觉吃点别的味道,更符合心里面想要的感觉。
我猜想,喜欢吃甜的食物,是小孩的天性,而自己有记忆的时候,对甜的食物的那种渴望,基于了物资困乏,只有特殊时期,才可以拥有尝到甜食的现实,甜的味道成为了幸福的另一个代名词,依稀记得为了可以吃点甜的物品,家长让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当自己喝完了自己碗里的糖稀饭,立刻就变了自己曾发过的誓言,后来家里面大人也失去了耐性,索性就让你馋着,也不跟你提任何条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一些提高,物资不说是极大丰富,但满足有钱人的幸福生活,还是完全可以做到,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些生活水准比我们高的同事,有的开始请我们这些“穷皮”,到小饭馆“打牙斋”,我的菜谱就是水果罐头,再就是油炸花生米,多少年如一日,到现在一些老同事见面以后,谈及这些话题的时候,还会谈到我吃罐头的水平。
现在自己也有了请客的能力,但是我的口味已经完全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罐头食品已经早早的远离了我,咸菜和口味重的炒菜,成为了自己的主选,自己知道这些年里面,为了打拼所谓自己的事业,与那些大酒量火拼,把自己口里面的味觉全部烧坏,靠口重的物品来带自己的饭量,知道这是对身体的一种戕害,但是,人在江湖又能怎样?
年轻时候喜欢四处的转悠,也不是有特定目标去探访,青春期的多动症,让你闲不下来,总觉得大千世界发生的事情,都会引起你的兴趣,就这样自己疯颠颠的跑了不少年,至于学到了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倒是觉得自己的这种漫无目的的吓跑,毫无疑问是一种浮躁的表现,自己却给自己加上了“探究学问”的美名。
到了现在最想干的事情,就是独自一个人,坐在这里想入非非,知道这是一种最经济,最安全,最不累人的事情,有了电脑,有了还可以想入非非的大脑,一切都可以去胡思乱想,即便不成为一种观念,让过去变为现实,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现在逐渐的明白,那些退下来的老同事,在马路边的墙根底下,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却可以坐一上午,原来他们正在那里像放电影一样的过幕自己曾经的那些历史片断,大段大段的意识流。
年轻时候遇到单位组织的正规大型活动,想参加的心情可想而知,知道是一种内心的渴望,是年青人好动的表现,即便那些活动后来知道不过如此,有些后悔,但是遇到新的机会,依然会去争取参加,这就是年轻人的正常心理表现,也只有这种好奇和青春活力,才有推动他不断往前走的一种内心里发出的动力。
到现在任何活动,等通知到你的时候,你似乎就知道这个活动或会议的大致情况,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致,包括上面教你外出考察,自己也失去了兴趣,用别人的话说,你失去的太多了,其实自己知道并不是这样,是内心里的激情在逐渐的减弱,具体表现的形式就是对任何曾经无比激动的事情,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前两天朋友约我参加一个大型活动,自己也满口答应了他们,但是,到了开会的日子,觉得百无聊赖,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即便去参加会议,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物品,自己感觉也无所谓,有这么一个物品,与没有这样一个物品,既不影响你的生活,又不影响你的情绪,你可以自己打发你自己的时间。
我一直在想,认真的向这个方向发展,势必最终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句话是说给年轻人听的吗?为什么对精彩的世界,你已经无动于衷,说明你内心燃烧的好奇之心的湮灭,百年孤独会须就是从这个方面感悟到的?人是一个很奇妙的动物,或许我是一个个例,我的这些想法真的有点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