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王音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去年年底见到王音,我告诉他从明年开始,无官一身轻,他说:假如没人跟你玩,就找我。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正躺在他家附近的阜康医院里面,刚刚从严重糖尿病的巨大阴影和精神压力中走出来,他的善意,我表示了感激,告诉他,一旦退下来,也就没那么多的应酬,也不会经常来找你,假如是需要某方面的知识,例如音乐方面的,或许会找你,大家好自为之。
今年春节正月十四,接到了他的电话,希望我下午可以到他家里面坐坐,说是向我介绍几个摄影方面的高人,估计是他在我博客上,看到我照天鹅是的片子,认为我太不专业,以摄影师自居的王音,自然不会错过以老师身份来说教的机会,他的邀请我没有拒绝,春节期间看到他的一些小兄弟,在他家里面聚会的照片,觉得有必要亲自去看一下。
我这个人不太愿意到不熟悉的人家里面去拜访,至于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答应了王音的要求,不瞒大家说,我是冲着他那一面墙的书橱中的书籍去的,不管这些书籍会是设么样的,在没有细细观察之后,总有一种想去了解的欲望,就像王音说我是“书虫子”一样,这些年里面养成的一种习惯,也不想多去克制。
原本感觉王音家离着我居住地很远,我这个人距离感,不可以超过七站路以上,电话咨询了王音,乘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王音告诉我,从你们家附近乘370公交车,到阜新医院站下车,过地下人行道,马路对面即是,很巧家门口就有370路公交车站,背上行囊便乘公交车去了哪里,由于周末上班人不多,公交车里面很空闲,不觉得多长时间,便根据王音指引的路,抵达了王音的家。
感觉这是一个流水席,据说在我之前,已经有一些人走了,而大厅内的桌子前,依然是高朋满座,桌面上几乎是已经摞成两层的盘子和婉,用丰盛来形容,这是今年春节看到最大的场面。比较熟悉的有两位,小城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李兄,据说是在业内的照相水平不一般,遗憾的是,认识他很早,却没有在摄影方面更多的交谈,曾经见过他几次是摄像,而听他介绍给我的拍摄,使用闭门的手法,凭感觉抓拍想要的画面。
另一个是多次见过面的“贵族老郭”,听王音说,老郭不仅有一个名门望族的家族背景,而且聪明过人,琴棋书画无不通晓,而且年轻时也曾在绘画上颇下过功夫,现在弃艺从商,据说也是经营的非常之不错,现在有了原始积累的老郭,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发现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收藏,再之后就是享受生活,喝茗茶,聊大天。
王音介绍另几位,都用大师和最牛逼形容,都是小城摄影界最富有影响的人物,遗憾的是自己孤陋寡闻,他们响当当的大名,自己一个没听说过,倒是后候来,他们拿出《南方周末》报来,才知道他们这些年一直被国内的摄影界推崇,据说在平遥和凤凰古城的国际摄影展上,有较高的殊荣获得。
最初认识王音是以作家身份出现,后来若干年过去,变成了参加平遥摄影展的摄影师,摄影作品还被小城官方带到德国参展,这两年直到他又以诗人的身份出现,而这次聚会感觉是扮演了摄影界的同仁角色,坐在那里这些摄影界的大腕们,谈论最多的还是现实社会中的那些“敏感话题”,从大气污染,到假冒伪劣的食品和用品,从中日领土争端,到引发战争的推测,但凡一个话题出现,便会长时间的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想表达出他自己的意见,所以我也只有旁听的份了,一句话也差不进去。
摄影界的聚会,也照实让王音兴奋不已,带着围裙,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厨,一直在为大家忙活的王音,也会不时的从厨房里出来,同大家共饮一杯,那天他拿出看家的本领,为诸位摄影界的高人,奉献了他特有的烹饪水准,我边上坐的那位吴大师,让我品尝王音第一道拿手菜“熏排骨”,捡了一块放到嘴里面,感觉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随口说了一句:没滋搭味,王音解释道:他就喜欢清淡一点的,本想提点意见。也只好就此打住。
第二道菜是青椒炒豆腐干,由于清口受到一致欢迎,大家的赞美让王音更激动,没吃两口又不见人了,他的老朋友再说,厨房的牌油烟机又响起来了,请诸位不要在夸他了,不然的话今天到晚上都会在厨房里面呆着,看着堆满桌子的菜,还是希望他响应中央号召,节俭过春节。其实,我看到他以“居家男人”的一面,觉得挺好玩。
最有意思的是他最后一道菜是清蒸鲳鱼,端上来以后,他将自己已经九十有余的老父亲请了出来,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很有风度的与每一位在坐的来宾点头示意,王音介绍于莫言同乡的老父亲,性格开朗,每天中午和晚上两顿饭,必须小酌,按潍坊的规矩,过节期间,鱼上来以后,必须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开鱼,老父亲很熟练的拿起筷子,为大家开鱼,并举杯敬在坐的各位,看到这里我觉得这才是王音最大的财富。
已经是高朋满座的客厅里面,用乌烟瘴气形容不为过,王音依然不停的接着电话,感觉过一阵子,又会有不少人到来,赶在自己清醒之前,提前告退,就在我离开前,一对年轻人赶了过来,听介绍是年轻诗人,看来喝酒聊天的序曲,不是要结束,而是,刚刚开始,看着满地堆放的空酒瓶子,想起了王音镜头下的啤酒屋,想起了那句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