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范小青作品系列(之九)

(2013-02-24 00:22:2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偶然与必然之间

--读《在街上行走》有感

 

范小青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像鸟一样的飞来飞去》是去年第二季度开始翻看的,为什么中途就停了下来,现在也真的想不起来了,依稀记得是自己被派往一个洗脑袋的地方,后来又跟着去“传统教育”,将自己的注意力大多用在那段时间的记录上,所以一反常态的将这部并不厚的书,看到了现在,也未读完,以至于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前两天,还是去省城看望业务,在整理行装的时候,想到在列车上的时间,以及到省城事情的安排,感觉比较空闲,有时间看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扭头去看摆放在女儿床上的那些书籍,看到了这本放置许久的书籍,感觉有些愧对作者,将它遗忘了这样许久,顺手装载了包包里面,成为了旅途的朋友。

 

《像鸟一样的飞来飞去》中的《在街上行走》一篇,就是在火车上完成阅读,但自己将读书的感受写下来的日子,却又是多日以后,因为这篇作品里面,作者描写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就是一个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外来工,一个依靠首卖废品为业的打工者,讲述了他在城市里打工,看到和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所有故事情节中的人物,都没有姓氏,都以他们的居住地和营业场所而命名,感觉这种手法很有特点,所以一直在思索,作者表现给读者的到底是什么?

 

故事很简单,写了一个戴着眼镜,穿的也比较干净,看上去像一个知识分子,大家这么说的时候,他总是笑笑,然后说,我什么知识分子,我小学毕业,初中之年了半年。其实他是一个以收卖废品为生的打工者,他与一般的打工者有所不同的是,他发现城市里收来的那些废品,特别像书本一样的物品,可以分门别类的去买,这样卖出去的价格,与没有分门别类的价格差的很大,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做法,不仅仅表现了他的脑瓜的机灵,而正是这种做法才有了随后的故事。

 

一次收卖废品的时候,他收到了几本已经很老的笔记本,他粗略的翻了一下,里面记录的人物和事件,他十分的陌生,也没有意思,所以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把他当作课本一起去收废品的地方卖掉,恰巧那天收废品的称出现了问题,让他一边等着,等称修好以后,收废品的坚决把课本当成废纸收,卖废品的自然不干了,就这样这笔交易并没有做成,收废品的拉着自己没卖出去的这些本子走了。

 

他路过这座城市里,自己曾经去过的收旧书的店铺,店主是一个对历史和旧书有兴趣的老人,见到收废品的这位,便问他是否有好东西,他告诉店主人,有几本日记,店主人让拿出来看看,卖废品的将那几本日记递了过去,收旧书的店主人,一眼就看出这几本日记的价值所在,便拿出一摞钱,递给了收废品的他,这意外之喜,让他感觉到自己收的那几本日记的价值所在。

 

这本被卖掉的日记,成为了作品的又一个线索,就像作家描述的那样:“店主又看出来,这些日记,是这个人许多日记中的一部分,是1936年至1939年这三年中的日记,那么这个人到底记过多少的日记,从他的三年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他是记了很长时间的日记,而且从1939年往后,还会继续记下去,那么他的更多日记在那里呢,”

 

收书的店主,希望找到这些日记的后面的部分,可是上哪去找那?他自然想到了卖给他的那个年轻的收废品的人,故事的玄妙就在这里开始显现,越是想遇到这个卖废品的人,越是看不到他的踪影,而那几本被卖点的旧日记的主人,一个年长的老人,正在为遗失这些日记而着急,这几本日记是他家里面的保姆,误将这几本日记放在旧报纸里给卖掉了,为此老先生的家人曾登报寻找过,遗憾的是在茫茫人海中,这等小事清谁还会留意。

 

其实开书店的老先生,与被不小心卖点的那家的老人心情似乎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期盼着线索的到来,也都在这等待中,渐渐地被遗忘,以至于收买这几本日记的店主,忘记了买给她的那个人的摸样,成为了他心头的一大疾患,而那位遗失日记的老人,更是抱着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

 

那位遗失日记老人的子孙们,为了老人一生未完成的心愿,将他这些年写的日记出版发行,在书中的引言里面,写到不慎遗失的其中一个时期的日记,而在这本书出版以后得不长时间里,那个收书的老人,也离开了人世,同样是在他弥留之际,还嘱咐家人,帮助寻找其他的日记线索,这些事情成为了两位老人未完成的事情,让他们有死不瞑目的感觉。

 

而收旧书的老人过世以后,他们的子女并没有子承父业,他们觉得收旧书赚钱太慢,这样将这间房子,改成了服装店,感觉卖服装应该是一种大趋势,就这样店主人的儿子,与他未婚的女朋友,一起开办起了服装店,但是,半年下来以后,发现他们辛辛苦苦的忙碌,几乎没有什么利润,与他们最初想的大相径庭,店主人儿子的女朋友以种种借口离开了他,一个人的他,将房子租给别人,成为了房屋中介的场所,感觉自己的生活比自己父亲在世时还好过。

 

作家似乎用打破以时间顺序的手法,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是收废品的那个人,心理活动或事件,时而是收书一家人的故事与场景,后来又到了那个误将日记卖掉的那家人那里,而作品的最后,又将人物和故事拉回到最初的这个穿得干净,略显斯文的收废品的人这里,这个看似文雅,看似精明的打工者,却有着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许是我们理解为被城市的异化,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句话,结尾处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作家写到:“她从遥远的贫困的家乡来这里,他也干过其他一些活,后来觉得还是收旧货比较适合他,它就敢盯着一行,慢慢地,有耐心地积累着资金,等积得多了一些,它就导邮局去汇款,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在家里面等着他汇钱回去,他的老婆将他寄回去的钱藏起来,准备以后造房子用,两个孩子以后还要念书,他希望他们都能考上大学。

 

到邮局汇过款后,他怀揣着收据往回走的时候,经过洗头房,他就进去了,珠珠也知道他这几天该来了,他来的时候,珠珠说,来啦,如果她正闲着,她就会站起来说,走吧,如果她手里有客人在洗头,她就说,你等一等。

 

他总觉得珠珠对他和别人不一样,有一些特殊的感情,珠珠却不这样想,珠珠说,哪里呀,我对他们都一样的。

 

只是那一回有些不同,因为卖了日记本,他发了一笔财,提前来了,那天珠珠看到他进来,奇怪地说,咦,你前天才来过嘛。

 

不过这件事情也和记着日记的笔记本一样,他已经记不清了。”

 

我们通过这几个感觉似乎是毫不相关的几个家庭,或几个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不难发现作家似乎在表现,从命运的角度去看,发生在这几个不同家庭中的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像是一个独立的和特定事件,是偶然性的。但是,我们深入得去思考,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与我们生存的大空间,有着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又使我们感觉到它们相互之间,有一种千丝万缕的关联,就像是作家笔下故事当中的这些人物,贯穿于他们之间的就是那几本旧日记,而这几本旧日记,就成为了他们命运潜在的关联,从而也就有了一种必然的关系在其中,作家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表现了出来,并非柔然,一切皆必然。

 

也许作家并没有提升到哲学的角度去考虑,到是像我这样的矫情,从故事的蛛丝马迹中感悟到这些,准确与否,在我看来并不重要,就像是哪句话说的“视角的不同,得出的感受也就自然不同”,在结束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想借用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来引申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角度。哲人说:“由于偶然性发生的事,其发生的原因必然是不确定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偶然性被认为属于不确定的事物之列,并且是人所无法捉摸的。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人认为没有什么事由于偶然而发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