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75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毕业后的无奈现实

(2012-12-15 00:07:00)
标签:

杂谈

分类: 音评影论

大学生毕业后的无奈现实

---看“凤凰纪录片大奖”参选作品《毕业后的大多数》有感

 

不知为什么,早晨不到五点就睡不着了,翻来覆去折腾了一阵,感觉更清醒了,知道在躺下去肯定会心浮气躁的出虚汗,索性悄悄地起来,到自己的“书房”打开电脑,到网上溜一圈,看看有没有吸引我的文章,这是我解决失眠或亢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种做法被家里面掌柜的称之为“神经病”,自己舒服就好,不管别人如何去说。

 

近来发现,快进入年底,更多的博友或许忙于工作,或许对博客产生了一种慵懒的情绪,更新博客的人,越来越少,昨夜看到的博文,依然没有更新,还是老一套,自然想起了香港卫视台的纪实影片参展节目,这不参选作品《毕业后的大多数》就是在这时候看的,整个片子历时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看到掌柜的把早饭做好。

 

其实,自己知道看这种片子不会有喜剧效果,今年夏天我曾经组织单位里的全体同事看了中国地下导演拍的影片《父亲》,写了一个为了让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故事,父亲在孩子上大学的城市里面,靠打零工挣钱养活着在大学里读书的儿子,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家境,课余时间也在学校里面捡拾垃圾,将这些有价值的垃圾卖掉,作为自己生活费用的补贴,父亲每到该给孩子送生活费的时候,假如挣到钱的话,会用他自己的鼓励方式,让孩子珍惜目前的这一切,没凑齐钱的时候,他会恬着脸向自己的工友去借,哪怕是三元两元,并且将自己借过所有工友的钱,逐一的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等有了零活,挣了钱,立刻还上。

 

孩子终于在父亲的资助下毕业了,但是,大学生毕业的那一天,对于更多的大学生来说就是失业的那一天,孩子找遍了西安城里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没有合适的工作,终于在一个小城找到一份工作,接受的单位发给他的工资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说让家里老人过上幸福生活,现实让家中的老父亲不知所措,中国家长最美好的梦想,中国教育最擅长用的口号“知识改变命运”在现实面前变得支离破碎。父亲在影片最后伤感的自我对白,让我们单位里的更多员工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同样,当我看完了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最想的事情就是大哭一场,这种无序的教育体制,最终造成了所有想通过大学改变命运家庭的最无奈的现实,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知道了自己学习的费用是家里面大人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他们都想通过自己找到适合的工作,来减少家庭的负担,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与招工人数极为不对等的现实,造成了更多的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即便找到了工作也很难让自己生活的压力减小,这部片子就是从这个角度去表现的。

 

整个片子里面导演选择了不同的城市里面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面对毕业前的找工作,毕业后面对社会的那种迷茫与无奈,以及在社会夹缝中生存的艰辛,与之他们当初考大学时的理想与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无情,其实,导演也是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再告诉每一个想试图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的家长,现行的教育制度,现行的教育方式,不会给孩子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社会的无情现实,很容易将那些志向高远的大学生给埋没,家长寄予孩子期望值越高,那么家长最终的失望便会最大。

 

第一个表现的大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与学校里的小他一届的学妹相亲相爱,在学校外面的郊外租住了房子,开始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他们自己坦言,对于毕业以后的前景表示担忧,他们每天吃的物品,简单的让人寒心,正像他们说的那样,他们不想再给家里边的老人点负担了,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去承担自己的未来,可是现实却是每天都要喂饱自己的肚子,这些毕业同学的爱人,坦言,他没有做好毕业工作的准备,他依然想继续读研究生,因为他看到毕业到社会工作的同学,都在贫困线上挣扎。而她的男朋友却要用他的双手为他们两个人的生存去打拼,在表现着一对恋人的最后是两个人来这行李箱,各自回家过春节去了。

 

写了几个在大学里面表现不错的大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到大西北当志愿者的名额,他们的坦言也很实在,他们不想再回到农村,他们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留在城市里,大学生志愿者,国家每个月给他们八百五十元,这些钱除去吃饭之外,基本上干不了什么事情,其中有一个人家是西安的,每个月回家一次,来回的长途汽车票就占工资的三分之一,即便这样他还是乐观的表述,她觉得不再让家里人有负担,为他们操心就很知足了。

 

导演在这期间,插进了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家人来看大学生女儿的情节,这个大学生的家是四川的,父母第一次出门来看女儿,女儿将自己最好的几位同学一起叫到她们租住的宿舍,他的父亲给她们做饭吃,做饭期间大学生们看到炒好的菜,看到切好的四川腊肉,急不可耐的用手抓上来吃的镜头,看到女大学生坐在自己母亲腿上撒娇的镜头,说实话,自己心里面真的很难受,这些年轻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生存压力,让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分多聚少,而当面对自己家人的时候,所变现出来的那种儿女之情,非常之感人。

 

镜头切换到一个名叫李晓云的大学生那里,这个看似几分优雅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因自己的才华,自己的为人处世,他成为了四年大学里面一直当班长,党支部书记,毕业时候有着不同荣誉称号的奖励证书一大摞,毕业时又被选为省优秀毕业生,他以为有这样多的荣誉,找工作完全不是问题,后来他发现,这种想法不过是自己的假想,社会上更多的单位,看的不是你的奖状,而是你的工作能力,最后他找到一个很小的单位,那里的工资还不足他维持生存,不得已他发挥自己毛笔字和绘画的特长,靠夜晚到大街上卖画,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用的不足。

 

影片最后表现的是一对毕业后结婚生子的大学同学夫妇,他们没有滞留在大城市寻找机会,而是毕业前就回家乡,在县城的中学里面找到了工作,他们两个人一起在这个学校,一个是教英语,一个是教语文,他们从表面上看非常的幸福,用老公的话说,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快地完成了人生的两次大的转变,一个是读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第二个就是结婚生子,但是他也坦言,他们虽然完成了两项重大“工程”,但是,他们的生活压力依然是很大,面对着要买房子,要教育孩子,要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这些就现在的经济情况是做不到,不仅如此,他们为钱的事情,俩口子经常的闹矛盾。

 

这位男人在大学时的理想就是当一个著名作家,他的文笔非常之好,从中学到高中,以至于在大学里面,同学们都管他叫作家,他自己说:一度他跟别人说,就像现在这种发展趋势,过上十几年我就会成为首个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当他把这种想法讲给大学老师听的时候,老师反讽他,你是不是连学费都拖欠着?这句话不幸言中了,他当时的窘相,确实是开学的很长时间里交不上学费,躲着老师们。老师直白的告诉他,你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你就别想当作家的事情,更别说诺贝尔文学奖,你没门。

 

其实,导演在告诉观众,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着他远大的志向,问题是这种志向,与我们的现实社会相不相容,导演在最后演的这对大学生夫妇面前,应该说,他们是识时务者,他们没有眷恋大城市灯红酒绿的奢靡,他们实际的看待自己和社会大环境,回家乡做了老师,虽然自己曾经的理想没有实现,而从长远来看他们的这种选择是理智的。

 

自己知道让我看这部片子难过,还因为我想到了这些年来一直在外打拼的女儿,她又何尝不是从这种艰难中走过,但是,她没有跟我们多说过一句,她们就像导演表述的那样,她们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报喜不报忧,承受了太多的艰难,即便我们告诉他,只有你一个孩子,需要什么就告诉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你,生活的更多内涵都是为了孩子,但可以感受到她对我们的依赖越来越小。

 

《毕业后的大多数》影片表达了中国当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导演用这种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同问题的表现方法,把这个社会问题提了出来,我们的大学每年毕业这样多的大学生,我们的就业岗位,我们对大学生的那种认知,感觉全都不在一个位置上,大学生的声誉与价值,已经沦落到史无前列最低的地位上了,大学生成堆成堆,跟二十年前大家对大学生的那种憧憬的感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成为我们执政者不可再忽视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