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作家(之六)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这些年里面自己记忆中阅读的书籍除去国外的作家之外,基本上都是国内汉族作家的作品,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几乎没看过,也不了解少数民族作家的情况。而在这次购买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家丛书”中就有一本藏族作家作品《紫青稞》,作家的名字尼玛潘多,第一次听说,第一次看到。
书里面是这样介绍这位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尼玛潘多,藏族,1971年生,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供职于《西藏日报》社,系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有散文、小说等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有作品曾被收入《中国城市巡礼》、《西藏行吟--西藏散文诗歌选》等。合作出版过散文集《云中锦书》。
从介绍作家的情况来看,感觉还是从注重少数民族作家的角度去考虑这位作家,单丛作品的数量和影响力方面显然不如前面介绍的作家的作品数量,当然,作家的作品质量也绝非单单从数量上去考虑,关键是作品的力度和影响力,不过很明显这位少数民族作家参与到茅盾文学奖提名,有着跟深层次的用意。
编辑是这样介绍尼玛潘多的这部长篇小说《紫青稞》的,“一部真实反映西藏农民生活状态的原生态小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革,给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偏僻村庄--普村,带来了震动。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普村年轻人,怀着或惊奇、或向往、或怀疑的心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出世代居住的大山。阿玛曲宗的三个女儿性格各异,但在走出大山的热潮中,她们有的自觉,有的被迫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她们秉承普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坚强的意志,在‘陌生’的城市里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理想。”
先入之见的我看完编辑的介绍,似乎感觉到这部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清洁的抓人方面相对的要弱一些,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在没有阅读的前提下做这种猜测,是对作家的极大不公,好像我在这之前曾翻阅过西藏宗教领袖的著作,以及他写的诗歌,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兴许是自己的水平达不到作家的高度,没有看完就放下了。包括那本赫赫有名的《西藏生死书》以上来感觉写得挺好,但是看到后面就失去了兴趣。
是呀,有智不在年长年少,想想现在起来的那些作家,论年龄都不咱小,但一定不影响我们对他们作品的盛赞,更何况这位女作家已经入围到茅盾文学奖的竞争中,也实属不易。自己已经决定放到最后去翻阅,每一个作家的风格不一样,自己一定可以找到让我敬佩和感动我的地方,自誉为:读杂书。
西藏我去过两次,特别是第二次做的线路比较长,坐在车上看到沿路上藏民们收获的景象,看到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看到他们手拿着转经的样子,已经她们朝圣时的那种虔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域高原的艰苦条件,铸就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许这些都是作家要反映出来的东西,应该去翻阅,去了解,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