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欠账”有点多
(2012-01-15 08:47: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谁对我最了解?家里面掌柜的,这不她这两天又看到了我的难处,看我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的样子,走到我身边,用她“温柔”的语调说到:“怎么样?先是充大头,之后拍胸脯,再是点灯熬腊,抓耳挠腮,现在有点坐蜡了吧?一句话形容,就是拉硬屎。”靠,说的咋就那么的准确呢。
咱这个人好说话,嘴也犯贱,看了就看了呗,非要告诉别人,非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人家热情邀请你写两句,自己就不知道自己几两重了,不应该答应的事情,本来是自己能力有限的事情,就不应该接的工作,自己就在这种介乎于醉酒与膨胀的两者之间,屈从于虚荣,毫不犹豫的接了下来,人家满心欢喜,自己知道又捧了一只刺猬回家。
真的像周围的那些大腕们的水准也好,咱是空心萝卜,水分本来就不多,想把别人的作品分析得透彻,讲出道理,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而自己去分析理解,就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虽然自己也写了一些相关的文字,但是,离周围的那些文人学者的水准,相差十万八千里,自己还是有这点自知之明。还好,周围的人宽容,对于我的粗浅感觉不嫌弃,自己也就在这种宽容的范围内,膨胀到自己难堪的程度。
算下来,有好几篇作品自己需要去仔细翻阅,需要有时间去“沉淀”,找到自己认为可以下笔的由头,而这些作品到现在自己还没有进行,更何况下笔去写,浅浅地看一遍是绝对不行的,从自己现在的情况来看,坐下来,关上门,潜心写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这个公关的“大好时节”里,是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疏漏,不是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吗?
自己这些年里,想到哪写到哪的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让自己的文字变成了无拘无束的一盘散沙,自己觉得只要是可以把内心里想表达的东西,用文字释放出来就可以了,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出书,完全是一种精神排解,所以这种无定式的写法,成为了自己习惯的表现方式。
而写书评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即便你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但是,你要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写作特点找到一个可以让大家能够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去阐述和表达,要让不同层次的人可以看懂,书评不是复述,而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感觉,而支撑这种感觉的就是你所把握的相关的知识,解释就是你个人的文学理论和文字把握的水准。
不怕别人笑话,在自己的桌子边上放着我们小城著名的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自己曾经是那样轻松自如地跟她说,把书拿来,我抓紧时间看完后,尽快把自己的文字写出来,这句话算下来,已经有将近两年了,前些日子在一个场合里见到了她,自己有一种愧疚与人的感觉,原因很简单,书没看,自没写,自己食言了,而她送给我的是她出版发行的十几本作品。
除去欠别人的这些阅读感受的文字之外,看着桌子上自己已经找出来的这一摞摞书籍,整整齐齐地站在这里等待着你的翻阅,这些本应该是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看完的书籍,它们却默默地站在这里许久了,自己曾经是那样急切地找出来,感觉是自己近时期最急切的事情,而现实却告诉自己,它没有得到你的关爱。
自己知道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恐怕是很难让自己腾出大段时间来研究,例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写的那本,有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艺术及经验》,自己在得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是自己目前应该尽快阅读的书籍,可是没有这样的去兑现,虽然知道这本书曾经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
而《画商詹伯尔日记》一书,是自己去年下半年就准备翻阅的一本书籍,目的是了解画商的想法和所经历的故事,从而为下一步看《梵高艺术书简》作准备,毕竟自己知道梵高曾经在画廊里面干过,而且他弟弟提奥又是画廊的老板,为准确地把我画家内心感受,找到准确表达的感觉,这本书居然也是至今未动。
有太多没有翻阅的书籍了,满心欢喜放在桌子上的这些书籍,都是自己的所爱,都想尽快地从他们那里找到快感,遗憾的是自己更多的时间都忙于杂事,账就这样越欠越多,要是把自己认为当下要看没看的书籍列出来,或许装满一个书架也够了,都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可是自己还是有了这种欠债的感觉,即便自己可以找到种种理由开脱,但是,应了那句话“今日复明日,那明日何其多。”哎,怎么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