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买书这事(十三)
(2012-03-24 01:59: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一直想把这个话题尽快结束,但又总觉得无法以时间顺序去结束,几乎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买到它的时候,自己都想了很多买它的理由,经历了一些难忘的过程,都可以独立成为一篇文章,但是,自己知道对于读者来说,一个题目过长会感觉到乏味,自己算下来这个题目,已经写了将近两万多字了,算是一个小中篇了,再不嘎然而止,也就会成为老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
放在我办公室里的那些书籍,是自己跟着办公地点的迁移之后,一点点积攒起来的精神财富,其中有一些是京城朋友的无私赠与,他在京城也算是出版业响当当的人物,最初认识他的时候,他不知道咱喜欢读书这个事情,把我当成一个想钱想疯的人,最初京城发财梦的第一站就是在他的家里面仓库里,自己已经有过记述,一句话,不堪回首。
发财梦破以后,回到了体制内,知道对于被体制异化的自己,除去干这些无序的事情别的事干不了,尤其是做生意这件事情,自己说实话就是白痴,摆在面前的事情也不知如何是好,回到体制内感觉是如鱼得水,闲暇之余又拾起了读书这个业余爱好,觉得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对读书、买书,有了自己比较理智的想法了,虽然依然还是见到好书就买,但是买的数量和频率,已经远远不如自己最初买书的劲头,觉得书已经成为了自己考虑问题的工具,也不单纯是看热闹这样简单的事情,也知道看书不是一个人唯一的生活,他不过是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对于有家庭和事业双重重任的我们,如何解决好看书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件需要很好合理安排的事情,既然咱不是学者,既然咱靠着辛勤工作来换取报酬,看书就成为了八小时以外的事情。
京城的朋友后来知道咱这业余爱好,托朋友拉来了不少大部头的书籍,自己感觉真的是一时半时看不找,便争相地方在办公室我的床下面,而且这些年里面自己邮购的书籍也堆放在那里,几乎是像一座小山一般,自己始终觉得这些书籍是退休以后的事情,不仅将它们列在月度计划的前面,当然,这需要你依然如此健康的或者为前提。
书店依然还是不定时得到那里转转,但是,自己已经会控制自己的冲动,面对可以买,也可以不买的书籍面前,自己始终默默地念叨:“冲动是魔鬼”,索性自己控制到那些书架前转悠,书的数量变得有理性的增长,即便这样家里面掌柜的还是认为我的这种增加速度有点过快,认为这些书籍已经足以对付我一生的需要。
说实话,有的时候坐在这些书的面前,自己也会有一种茫然的感觉,看了这些书又会怎样?依然还是我这个人,不看这些书又会怎样,不知道,也就没有那些忧伤和胡思乱想,中国更多的人都生活在不读书的状态之下,感觉他们的痛苦不必咱多,生活得有滋有味,从这一点去看,读书不过是一个人自己的喜好罢了。
这些书用我现在看书的速度,以及每天可以掌控的看书时间,确实几辈子也不会看完,那么剩下的那些书怎么办?我真的想不出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到现在已经自己说了不算了,只有留给继承它的人去处置了,毕竟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随着兴趣的变化,看书的选择也会发生变化,即便有些书籍自己认为可以值得一生中反复的去看,但这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想法而已,知道不可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书的价值似乎是有一个评判标准,但这绝不是所有人的标准,我自己认为值得收藏的书籍,在很多人那里不以为然,因为故事的情节,作者阐述的观点和道理,可能和你的想法比较接近,符合你的需求,但也不过是你自己的感觉而已,在我阅读梵高的传记《渴望生活》的时候,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了十几篇自己的读后感,随后我发现我的看法也绝不是很多人认可的事情,在西方也好,在国内也好,对于梵高这样的艺术家来说,几乎是毁誉参半,即便我是崇拜地五体投地,但也不过是自己的感觉。
近期买的一批书籍,就摆放在自己的书桌上面,自己坐在这里同样审视着他们,买它的时候,自己想的那些理由,过了这么多的时间以后,发现自己的那些理由,有的还可以说得过去,有的就不知道自己为何去买这样一本书籍,例如赫尔芩的自传《往事与随想》,这本记述作者在十九世纪俄国与英法国家里面的文人和政客的事情,这本书自己为何去买?感觉十九世纪与我们已经太久远了,但是回想起来,就为了这本书里面赫尔芩的一句话,和一个章节里描述的俄罗斯官场里的景象,与当下我们的社会形态是如此的想象,就为了这一点买了回来,将来自己可以把这段精彩的描写用在自己文字之中。就这样一个理由这套书就从当当网哪里邮寄了过来。
说不完的书事,看不完的书籍,写不完的读书感受,停不下来的购书,一切跟着感觉走,说不定跟杜帝一样,组织那些读书的人到他那里去拿书,再不行等退下来以后,在门前摆个小书摊,将自己觉得可以卖掉的书籍,将精神食粮变成物质货币,也找找卖书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