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四川行(之九)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从映秀出来,以为这次参观就结束了,陪同的同行告诉我参观继续,到前方的一个名为阿坝州的水磨镇看看,这里居住的是羌族和藏族同胞,也是因为大地震将他们原本散居的生活方式所改变,从四边的山上集中搬迁到这里,由广东省佛山市帮助援建,整个小城已经在去年修建完成,并居民已经开始居住生活,这里已经是一个很具特色的商业旅游区,从这里可以看到曾经四海为家的羌族和藏族同胞新生活的一面,用官方的话来说,这次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让这些以放牧和农耕为生的农民,将自己的生活现状大大提前了二十年,一步就走在了全国农民兄弟的前面,即便是这样地去形容,自己毅然想象不到回是一个什么样子,跟着车子在山路上行驶。
从映秀到水磨镇车行不过二十几分钟便到了,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别墅新区,水磨镇进口处竖立着一个一面山墙,上面赫然写着“广东佛山援建汶川绿色新城——水磨镇”,放眼看去,一眼望不到边的别墅性建筑群,同行告诉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以羌族和藏族为多,他们原本的类似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因为大地震而不得不改变,原来他们的居住地,一些已经成为了松散的土层,不适于人的继续居住,还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据说大地震的时候,将他们的居住地掩埋,已经成为了荒无人烟的废墟,政府不得不把这些散居,且活下来的居民集中安置在这里,而且是由国家分派给广东佛山来承建的。
我们漫步在小城的街道上,看到的是一排排由政府统一设计,汲取了各民族特点的建筑风格的建筑,建筑最高的也不过四层楼高,而且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农户的住房,门面房成为了商铺,其余为了他们的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些农民不得不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了不一样的某生存的方式,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成为了商铺的经营者,这里的居民已经离开了农田,开始了他们自己也不知未来如何的生活方式,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经营当地的不同农副产品,整个镇子主要都是已经商为主,走在那里想到了重庆的瓷器口,想到了上海的城隍庙,这里同样展示给我们的是这种商业的运作方式。至于他们居民的生活情景到底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上去看,似乎还可以说得过去。
可以说整个建筑切,广东佛山的建设者是出了不少力,花了不少钱,可以说这里的建筑是整个汶川映秀的一个建筑标杆,包括我们这些所谓从城市里过来的游客,也会为这些当地的居民而感到自豪,毕竟是这种改变是他们想而未想到的一个现实。当然,他们更不想改变曾经的生活方式,或许他们认为自己的游牧方式更接近他们民族的生存实际,可是,这种被动的改变,也成就了他们未曾想过的现实,自己一直在问,生活条件改善提前了二十年,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否与之相适应?同行不作回答,只是用微笑来回答我的提问,知道这些都不属于我们去操心的事情,少数民族兄弟们的思想是与他们民族的理念相一致的,物质上的改变,至于是否影响他的思想的变化,这还是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
假若是在其他地方,我会建议同行早早地离开,因为自己实在是对逛街不感兴趣,但是,这次的水磨镇的到访,是带着自己的新奇,带着对这些曾经经历过磨难的兄弟姊妹们的一种同情,漫步在这里,看到他们新生活的开始与寄予未来的新希望,耐着性子一直从头至尾地看了一个遍,用现代化城镇来形容这里不为过,而且这里或许以后会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并不是这里的景致有多好,而是这里是我们从映秀地震纪念馆参观后的一种慰籍,告诉我们所有的人,要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灾难不可避免,但对新生活的期望不能丧失,水墨镇就是这样一个样板,同样也是寄予生活无限期望的很好课堂。
同行在当地的一家藏族老乡的饭店里请我们吃午饭,知道这是对当地居民最大的支持,在那里自己品尝了当地最负盛名的腊肉,可以用色香味俱佳来形容,按照要求的四菜一汤,很快地被我们风卷残云,开饭店的藏族小伙子,站在一旁笑咪咪地看着,这些犹如饿死鬼一般的游客,我觉得他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推荐给我们这里最负盛名的一种河鱼我们没有要,而这种鱼我知道不仅仅是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也是他们赚取利润的最佳选择,同行用我不吃的理由,回绝了他们的善意的提示。
饭后我们离开水磨镇,途经都江堰市区赶回成都,都江堰同样给你一种新城的感觉,但是,这里曾经同样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同行一路走,一路讲述他在地震发生第二天经过这里看到的情景,他说;地震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这里的居民消费水准非常之高,他们通过那次天灾,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开始了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人生苦短,不好好地对待自己,留下那些财富给谁?我在想,即便这种观念的改变,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但是,可怜的国人,有限的那点养家糊口的工资,怎样可以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欲望需求,千万别跟赵本山讲的那样:人还活着,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