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2012-01-02 00:14: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山玩水

自从到了重庆感觉天始终就是阴沉沉的,问朋友是不是雨季,朋友告诉我,进入冬天重庆就是这样的天气,几乎每天都是阴沉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飘落一下雨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的,总之马路上一直是湿漉漉的,这样的天气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还好,在这里只逗留两天,即便是下雨,也不妨碍我们的行程,记得第一天去大足时候,我一大早起床,我站在窗口看去,马路上是湿漉漉的,我们出发车子离开重庆城区,感觉天开始放晴了,朋友开玩笑地跟我说,一旦离开重庆就感觉不一样了,山城的特点就是这样。

 

按照约定好的计划今天早餐以后去四面山和中山古镇,天气又是阴与沉沉,除了重庆市区觉得雨不仅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感觉越下越大,而且是烟雨朦胧的景象,远处的山峦已经被云和雾锁遮住,我跟朋友说,四面山这样的天气去那里没有意思,什么也看不到何苦,朋友说,到那里根据情况再说,真的是这样的天气,我们也只能去中山古镇了,好在他们在一条线路上,去四面山必须经过中山古镇,我问朋友,为何叫中山古镇?朋友不知所以然,没办法只好等着上网上去查了。

 

从那里回来我从网上查了,是这样介绍的: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地处江津区南部山区,距重庆市区 12公里,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一脉相连。古镇背山临水,场镇建筑靠水而建,由龙洞、荒中坝、高升桥三条小街连接而成。以前,三合场曾是繁华的水码头,为川黔山区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尚存的南宋题刻共82字,记叙李脊用、鱼子仙等泛舟游览一事,境内还有汉代古墓葬枇杷岩墓群。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区56公里,重庆市中区96公里,东距綦江县城约50公里,南距贵州习水90公里,西距四川泸州市区120公里。古镇融于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系大娄山余脉,境内有国家级大圆洞森林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紧邻佛宝国家风景和四川福宝古镇。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28亩,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265——1442起伏;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300天;镇域森林面积15万亩,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古镇历来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贵州、綦江、合江等地的产品物资大都集中于此交易。山货靠水上外运,大米、食盐及其它生活用品从水路运到该镇后,再由马帮运到合江、贵州等地进行交易。

 

古镇历史悠久,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7,明朝设有清溪县;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经几次建制调整后为现在的中山镇2002年批准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原名龙洞场,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8年;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经几次建制调整后为现在的中山镇。2002年批准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重庆市旅游局评为十大名镇项目十大生态旅游项目十大乡村旅游项目之一。

 

近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古镇观光旅游。国内诸多艺术家及领导相继来到古镇考察,并给予中山古镇极高的评价。2008114日,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对乡村旅游明确提出:乡村旅游要解放思想,突破性推进项目开发建设。2009年,中山镇加大古镇保护与开发力度。随着 旅游开发建设的推进,古镇已成为绘画摄影、影视基地,古镇的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中山古镇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中山古镇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已成为重庆、江津旅游的新亮点。

 

其实,置身中山古镇留给你最深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宁静,这里未被开发的那种古朴,从那里的居民的脸上,你会感受到他们正在享用这属于他们自己的宁静,几乎所有的商铺,没有游客的时候,都把灯关上,感觉是漆黑一片,但是,我们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里来看,城市人对阴暗的那种不适应,足以显得我们的浮躁,他们对于这些并没有与我们相同的反应,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曾经误以为是停电的原因,后来发现只有我们进到他们的店铺以后,他们才把电灯打开。

 

古镇也许是我看到最小的古镇之一,慢慢不行也只需四五十分钟就转遍了,古镇像全国的古镇形式雷同,商铺一家连着一家,但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古镇是免费对游客开放的,这里的商铺的主人并没有像那些所谓著名的古镇的商人一样,流露出一种急不可耐的样子,他们不温不火地坐在那里,懒得和我们这些游客打招呼,随你自己去看,去挑,好像卖的不是他家的东西,这种淡定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心情平和的表现。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