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一百七十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那天晚上,在一个聚会上遇到了我们小城比较有名的几位艺术家,都国桢是小城漂在京城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在我们小城里面有他的一席之地,后来经过“北漂”,画风又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他的低调,他曾经所经历过的那些艰辛,我们很难从他的那微笑中感受出来,但是,我相信这种艺术的更高境界,确实是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而换来的。
那天有幸地得到了他的惠赠,他为我专门画了一幅大的国画,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就是他探索艺术的前行之路,山峰中的那片青松,就是艺术家的性格写照,整个画面可以用气势恢宏来形容,自己感觉授之有愧,并没有为艺术家做点什么实实在在的帮助,却得到了如此厚重的馈赠。
万里雅是小城艺术家圈子里我认识比较早的艺术家,他的陶艺已经在中国现代艺术的行列中是走在前面的之一,只是我们的小城里极少的人去关注这位有灵性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罢了,刚刚从荷兰参展成功的艺术家,带着他一贯谦恭的微笑,带着旅途的疲倦,也带着他对未来艺术追求的憧憬,默默无语地坐在那里观察着。
国外的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一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的作品,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这个殊荣落到了我们小城的这位艺术家的名下,这不仅仅是我们小城的荣耀,更是我们这个国度的荣耀,而一贯低调的他,没有更多地去宣扬,所有的参展活动,在他的博客里有所提及。
这倒让我有些不理解,一位体育明星,在国外获了一个什么名次,国内媒体的大肆宣传,有点铺天盖地,有点匪夷所思,他的贡献无非就是一块奖牌,而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工艺的问题,作品的思想性,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些都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度,对这样的艺术家,我们的媒体几乎是“失言”,这种育明星巨大的反差,足以显现了我们当下的这种价值追求的方向,大众化、娱乐化,媚俗化。
我同样有幸地得到了他多件艺术作品,在这次的见面时,他又将自己在荷兰制作的一个“青花瓷盘子”送给了我,看着这个并不陌生的盘子,但是,我知道它的内涵却远大于制作盘子的功夫,这是中国元素在国外的一种认同,也是一种发扬与创新的再柔和。而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却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在我们的小城呈现出“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怪圈之中。
雕塑家贾真耀,同样也是我认识比较早的艺术家之一,在我不大的陋室里面,摆着数件这位雕塑家的作品,从抽象到写实的作品,让你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理解这位艺术家的思想脉络,据说她最传神和拿手的是人物雕塑的那种独到视角,在京城的艺术圈子里面的一位著名艺术评论家,对贾真耀的人像雕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正是这样一位有艺术造诣的钓术家,同样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没有得到他本应得到的那份荣誉与地位。
喜欢与艺术家们在一起,不仅仅是喜欢他们立意深刻的精美作品,更是喜欢艺术家那种追求艺术的精神,就像我习惯说的那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下,依然有这些不为物质所累的艺术家们,他们甘守着寂寞与清贫,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前行,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这些实用主义者最好的学习榜样。
小城更多的艺术家们,严格意义上说是体制外的艺术家,生活的大环境应该说是严峻的,更多的艺术家们到目前为止,根本就们没有享受到他们本应该享受到的国民待遇,他们用自己追求艺术真谛的那份执著,努力地在向自己最终追求的艺术目标前行,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自己当下的严峻的生存空间,真的有时候感觉这些艺术家们的境界就是“神游物外”。
有人说我对这些艺术家做了一些事情,我自己感觉基本上没有作什么,而是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每每于他们聚在一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那种谦恭,自己知道我们小城的圈子里面相对的还比较封闭,我们的体制内的官员们对这些体制外的艺术家们还保有着他们狭隘的看法,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生存环境就越发感觉到“举步维艰”,再加上我们小城艺术家们的相对独立创作现实,没有一个官方的机构来整合这些艺术家,所以我们始终没有像一些城市那样,给这些艺术家们一个发展和展示他们的空间,这既是一个城市的悲剧,更是艺术家们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