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再继续
(2011-05-13 04:24: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评影论 |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再继续
---看国产故事片《叶问2》有感
家里面掌柜的多次谈到我有暴力倾向,自己浑然不觉,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言,她列举一两件事情佐证,喜欢看电视里转播的拳击比赛,喜欢看武打片,在她看来这些喜好中,处处体现了血淋林的暴力,她是一万个不喜欢,但是,真的问我是否喜欢,我说不上来,但是,自己确实看了不少这种惨烈场景的片子。
周日脑子又开始不灵光,坐在电脑前,不知如何去写,发现自己的情绪,很难调整到自己的“最爱”上面,知道这样的心境,绝对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索性关机,回到客厅里,找出DVD光盘,坐在那里逐渐的进入了“状态”,掌柜的看我聚精会神的样子(其实,有的时候看的高度紧张时,会汗流浃背,或者是精神紧张的脸发红),一边回到她的房间,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个战争贩子,终于找到所爱了”,靠,什么时候咱成了“战争贩子”。
说来也怪,国产故事片《叶问2》去年就买了回来,原本想尽早观看,其不知不知为何一拖就到现在,自己曾经在电视里面看到过《叶问2》的部分片段,感觉一些武打动作很有创意,与《叶问1》有所不同,心里面也就将这部片子记住,自己感觉百无聊赖时,看片子是调整自己心情最好办法之一。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自己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认真地观看了这部被国人叫响的影片,说实话自己看完了以后,首先想起了西方的一位哲人(培根)曾经在他的那本《论荣誉》的书中说过话:“有一种荣誉……堪称罕见的最高荣誉,即:为祖国的利益不怕危险,不惜捐躯。”这部片子很好地表述了这种爱国主义情绪的情愫,用我们一贯运用的表现手法,将蔑视我们祖国承传下来的武术的外国列强,用以颜色,让那些人尝到了中国武术的高强和博大精深。
记得《叶问1》的结尾处,是叶问将日本武术高手打下擂台,而遭到暗杀,在众多友人的帮助下,逃离日本侵占地区,来到了香港。而《叶问2》也就是从这里开试演起,日本侵略中国期间,香港也是在一片萧条之中,被逼无奈的叶问,疗好伤以后,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再次出山,招收徒弟,叫咏春拳为生。
即便当武术教练,这是叶问轻车熟路的一件事情,但是,一个人身处陌生地方,自然要面对很多事情,就像片子里演到的那样,他的武场很快便遭到了当地势力的威胁,为了证明自己,按照当地人的规定,要想在这里开武场,必须与当地的武术高人过手以后,以不倒为原则,坚持到最后方被认可。
在叶问最后与金老大过招的时候,两者不分胜负,总算是赢得了开场子的允许,但接下来,叶问又因不随当地人交开场子钱,得罪了金老大,他们派手下的小喽啰,不停地干扰他们,最终因邻居不看这种混乱的局面,而将叶问的教武术的场子收回,在我的感觉中,到这里与国民的争斗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一起面对外国拳击手的嚣张,长国人的志气。
对于国内导演,如何去迎合大众的心理,去表现中国人的英雄主义气概,他们有着一整套的办法去表现,按我的说法就是“老套”,各有千秋技法,最初是焦灼,最后必定是我们的最终胜利,而且在煽动国人的情绪方面,导演也是高手,将洪拳老大金教头,当成一个激发叶问愤怒的起始点,在于英国世界级拳王的比赛中,洪拳教头金老板,被国外拳手打得当场毙命。
此时此刻的叶问,也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复仇的重任,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叶问的主动挑战,成为了引领观众走向高潮的一个起始,为了制造悬念,导演将这场比赛,设计成为一场极为不公平的比赛,以此增加最后的悬念效果,几次被打倒在地的叶问,终于再次的顽强起身,用变换套路的办法,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国人和观众从心里面出了一口气,觉得应该把那个嚣张的外国拳击手打死才好。
不否认这种表现的方法,对扬我国威,有着绝对性的宣传效应,但是,我们往深层次去想,这种以暴抗暴的表现手法,并不是我内心里的一种夙愿,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中曾经写到过:“爱国心往常只是指作出非常的牺牲和行动的那种志愿而言,但是本质上它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通常情况和日常生活关系中,惯于把共同体看作实体性的基础和目的。在日常生活经历的一切情况中获得证实的这种意识,随后就成为作出非常努力的那种志愿赖以产生的根据,但是因为人常常宁可忠勇而不愿依法行事,所以他们容易说服自己,以为自己既然具有那种非常爱国之心,便可不需要这种真实情绪,或因缺乏这种真实情绪而原谅自己。……其次,如果把这种爱国情绪看作这样的东西,它可以自行开端,并且可以从主观观念和主观思想中产生出来,那末那就会同意见混淆起来,因为根据这种见解,爱国情绪缺乏真实根据或客观实在性。”其实,我认为这才是客观地分析了这种情绪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的情绪。
当然,绝不否认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这种手法不仅仅是我们导演一贯沿用的手法,好莱坞大片里面,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表现手法,有人将其形容为“正义的道德战争”。遗憾,我更愿意相信卢梭在《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说的:“如果孩子们在平等的环境中长大,如果他们受尽国家法和普遍一致的熏陶,如果他们受到这些高于一切的教育,如果他们周围都是这样的榜样,能使他们记住养育他们的母亲的温情,她的爱,对他们不可估量的恩惠。他们欠她的情份,无疑,他们将象兄弟一样批次相爱,不做与社会抑制相违背的事情,不用数不尽的虚荣诡辩的口诛取代一个男子汉、一个公民的行动,从而成为祖国的保卫者和父亲,他许久以来一直是祖国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