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五十一)
(2011-05-09 00:29: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几乎是每一个年度的第一季度末,都会迎来上级委派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算下来已经有八个年头了,今年没有例外,在第二季度的最初几天时间里,又迎来了审计人员,一如既往,一丝不苟的进行审计,慎重地提出他们的审计意见,听从我的意见和建议。
不怕别人笑话我,最初不知道审计师什么,有点担心,害怕出问题,上级领导找咱麻烦,后来知道,他们就是来找麻烦,只要你没有大的错误,握在他们手中,你就没必要去又害怕的感觉,所有害怕的感觉,只是那些有题的人。
干这行当,严格意义上说不好干,既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保险公司,算是一个群众组织创办的这样一个近似于“福利组织”,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于为当地职工服务的“互助保障计划”项目,开展工作,服务于在职职工,已被当地的职工接受,被上级工会领导认可,就这样在政策的边缘中,算下来一干就是十几年。
这个组织,在我的感觉里,近似于一个保险公司,虽然我们不这样去说,但是,从事工作的内容,与保险公司的性质几乎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他们纯属于商业,而我们则是一个互助机构,组织机构形态与他们相比简单得多,也正是这样,规模也上不起来,小打小闹,感觉对职工的解决实际困难也是“拾遗补缺”,估计也不敢大张旗鼓,毕竟这种组织优势,会引起商业保险的抗议,认为这是不公平竞争。
这样的组织,在各地不同的组织里,呈现出的情况,同样各自不同,像我们这样沿海开放城市里的一级组织,开展这项工作时,以稳健为主要注意的问题,可以不讲规模,但一定要按政策执行,也正是这样自己觉得轻松了许多。
而另一些城市,则把这件事情是为“摇钱树”,因为当地的经济情况,让他们把这点小钱也是为“肥肉”,这样城市的同仁们就生活在艰难之中,一些问题也都是从这里发生,当然,最终的原因是他们的领导,到后来也有个别人趁机捞一把,最后,落得一个人财两空,不仅仅个这项事业带来负面影响,也因贪小利而失大局。
在我们临近一个城市的同仁,就发生了这种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他曾经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开展工作之初的时候,他亲自来给我们讲课,强调这种工作的使命和重要性,强调这项事业给职工带来的好处,感觉真的是一个行家里手,从心里面佩服得五体投地。
时隔没几年,就听说这位曾经的负责人,与单位不辞而别,问其原因:他们的领导让他从单位的款项中,挪出一部分款项,用于本级的事业发展,在那些不懂经济的领导心中,认为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挣钱,用这笔钱不过是暂时的“借一下”,等盈利以后再归还。想的是挺好,可是事业没有向领导最初想象的那样发展起来,最终的结局是鸡飞蛋打,领导脸一翻,不认这壶酒钱了,正好到了退休的点,回家了。
这笔烂账,自然落到了这个听领导话的负责人身上了,他也试图找现任领导反映这些情况,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新官不买旧官帐,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四百万的亏空,可不是一个小的项目,一筹莫展的他,只能消极地对待这无奈的现实,逐渐地他发现,领导拍脑袋做的事情,竟然走后一点责任也没事,索性自己也在跟着把窟窿捅得再大一点,就这样他也开始了向邪路上走的做法。
不到三年的时间,由四百万的窟窿,变为了七百万有余,最终在兑付职工的存款,出现了难以承兑的严重现实,他则选择了三十六级的最后一计,离开了大家的视线,到后来他的上级组织,才知道这个窟窿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上级组织先后拿出仅有的一点结余承兑以外,就是把愤怒强加给了那个“销声匿迹”的人,上级组织将其“双开”。
我的师傅,就这样用他们的“不检点”,终结了这项事业,真的为他惋惜,但是又有什么用?干这个事情,只有一点,就像我说的那样,谁如果把职工的血汗钱,看成是自己的钱,那肯定要出问题,当把这些职工的血汗钱,看成是一种事业和责任,你会许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其实,审计的那些人,就是来帮助你把握这个方向,是不是在一条“康庄大道”上前行,还好,这次的审计,从他们最后的笑容里,可以感觉到自己没有偏离,继续按既定目标前行,
自己知道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责任重大,因小失大,那才是最不值得事情,不是有这样一个段子说:“好好活,慢慢拖,一年还有几万多;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少吃盐,多吃醋,少打麻将多散步;按时睡,按时起,跑步跳舞健身体;父是天,母是地,孝敬父母要牢记;夫妻爱,子女孝,家和比啥都重要;行点善,积点德,多做善事多积德。只要能吃饭,钱就不会断;不怕赚钱少,就怕走得早;官再大,钱再多,阎王照样往里拖。”
我从心里觉得这是很准确的表述,哎,不管怎样还要继续前行,努力坚持最后八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