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79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四十七)

(2011-04-08 03:14: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闲侃

在我们这样一个说不上是什么体制的体制内,务虚被体制视为一种工作状态,和打太极拳的样子,都说对内功有利,但是在外人看来,那些花架式,就是做给人看的,想必这种由内至外的运动,当初并非如此,随着时代不同的观念,它的真正的功能,已经远离。动作好看,实质性的根本功能,已经是次其位置,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一上来要说这些话,近时期我参加了一些不同年龄段的文化人聚会,在那里自己是一个忠实的听众,感觉他们都在自己的感觉立场上出发,谈论着自己的事情,他们或者是对年轻人的张狂反感,或者是对老气横秋的那些时过境迁的作家,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总之一句话,都自以为是,忘记了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氛围,好像要轮到评功论赏,大家都把自己看得如此重要,岂不知,文化是一个综合。

 

这些事情要是在二十年前,自己绝对会跟着他们当中的一员,成为他们圈子里的坚决拥护者。记得那时候被禁锢的文化艺术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时候,那些早已按耐不住饥渴的人们,自发的组织起各种“学习小组”,他们把曾经学过和新近看到过的“新思潮”,新文化方向代表的新作品,成为了他们的景胜适量,不仅仅是一个人学,而是找那些志趣相投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

 

好像从那时起,就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这些本应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小圈子,后来成为了个自己阵营和堡垒,大家把自己的观点视为最正确的,从而贬低一些圈子里的观点和作品,记得在《青岛文化部落文献》一书中有一点点体现,他们说得委婉说,由于观念的不同,分歧是显而易见的。

 

那时自己年轻,也没看几本书,所以经常是跟着感觉走,今天觉得张三讲的有道理,明天觉得李四讲的也没错,正因为自己基本上不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圈子里自己比较有人缘,不搅和事,就是好人,自己始终是这样认为的,当然,自己也见证了那些文人的分久必合,和合久必分的一幕幕。

 

在后来自己就不再敢跟着“圈子里”的人走了,看到大家为了生存,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境况,知道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以文养生,那就是天方夜谭,看到那么多生活拮据的人,自己知道,再不改变自己,不仅不能帮助别人,自己也会补他们的后尘,就这样自己选择了退缩,离开了那些确实让人开心的小圈子,回到体制内。

 

过了这么多年,自己已经感觉快从自己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为了丰富自己不久的将来要面对的现实,文学情节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冒出头来,在阅读中发现和寻找那些感觉相投的人,就这样一步步又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忙里偷闲地信笔涂鸦点豆腐块,算作是满足小心愿吧。

 

没有功利的色彩,回到“组织”也就没了曾有过的功利,你会心平气和地去倾听一些人的感言,对有些感觉自我膨胀的人的大放厥词,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原谅他们,宣泄对于每一个需要的人,都是他们拯救自己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姿态和儒雅。

 

老前辈的作家们,大都已经从工作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干着自己的事情,但是你一旦与他们接触,发现他们虽然在一些事情上有所领悟,但是在对自己的看法上,依然我行我素,仍然感觉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年轻人的要求有点苛刻,细细想去,他们曾经的那个年代,学术成就未必比现在好到那里。

 

当然,一些年轻人也是轻浮,自以为是,毕竟他们的社会阅历,局限对事物的一种深层次的感悟,所以一些问题,你感受不到它的深层次内涵,用自己的认识,去评说你不了解的那些事物,势必会让那些老同志,对你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都在为我们小城的文化发展,从不同的层面上去推动,谁也否定不了谁,当然,不包括那些投机钻营人的狡黠,迎合某些体制的文字都显得苍白,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