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蚂蚱说送礼
(2010-09-24 06:49: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蚂蚱眼在博客上发表了关于逢年过节送礼的事情,在回复评论中自己写到:“深刻理解,也深表同情”,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里面,逢年过节的送礼,基本上已经融入人的内心深处,倒是假如你一改以往,不送倒是成为了“叛逆”,你也会为自己的作法承担后果。
逢年过节送礼无可非议,这一点自己知道,问题是送给谁?现在送礼已经走向它的反面,成为了个人乃至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想不送都不行,面对如此之多的上级领导,左邻右舍,哪一个也不能不打点到,这关系到往后自己的一些具体落实的实现。
其实,在我看来送礼的最初本是送给养育自己父母的一种习俗,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能够“独立自主”,逢年过节我们拿着劳动所得,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敬献做儿女的一片孝心,这是完全理所当然的,毕竟曾经的社会是农业社会,从自己家田地里长出来的作物,拿出最好的敬献给家中老人,彰显儿女的孝心。
中国皇权社会的纳贡,也是出于这些,对手下地域里的那些附属国来说,同样集权国家的皇帝就成为了他们的衣食父母,纳贡也是附属国,对自己主人的一种感恩的姿态,与儿子看望父母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纳贡我们从历史的这种认识上可以去理解,体现一个孝道问题。
而本应确定范围非常狭小的纳贡的事情,现在却变得面目全非,收礼成为了掌握权利人的一种特权和必需,而送礼的人有的则是心怀鬼胎,有着自己的打算,而有的却是百般无奈,同样的一件事情那些走在“前面”的人得到了实惠,自然让人想到了他们为什么能如此这样,仿效之,同样的实惠,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最终变成了一些人的负担,把一件很好的事情变成了“一团糟”。
现在送礼的风气,已经从送业务关系,上升到上级领导,以至于发展到自己身边的熟人身上了,相互间的这种互访,成为了物资大转移的一种必然,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送礼的事情,一个下属买了两盒点心一瓶酒,到自己的上级领导那里进贡,领导笑纳了他的物品,他感觉非常的高兴。
但是,他送的那点礼物,他的领导根本没看在眼里,在随后又来送礼的同事临走时,领导把那个礼物,作为回礼送给了这位同事,这位同事拿着礼物左想右想,觉得自己的同事对我挺好的,便提着东西到了那个同事家里面,一进门他的同事吃惊的发现,同事手里面的那礼物是那样的面熟,等同事走了以后,细细看去发现是自己刚刚送给领导的物品。
他没办法又将这些礼品送给了另外一个领导,哪个领导同样又随手送给了手下的一位同事,那位同事将礼物拿了回家,他对象把这份礼物要了去,说是去送一个好同事,他对象将这份礼物送给了本单位的一个女同事,而送的这个同事竟然是第一个送礼人的妻子,妻子带着老公买的礼物回到家中,可想而知他们的心情是如何。
这些故事绝非是杜撰,类似这种“巧合”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当下人的那种虚荣的心态,所有送礼的人都要承担这种越来越俗不可耐的社会风气,我们是推波助澜的其中之一。
我不是在这里唱高调,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知道自己离不开这种媚俗,面对自己的“上帝”,面对自己业务的直接帮助者,内心产生了这种媚俗,也只好仿效之。至于它的作用到底如何,坦诚地讲没有效果是假的,但是它起主导作用那才是夸大事实,原本政策和制度就能办下来的事情,原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自己没有了信心,流入了大众的处事方法的“怪圈”,知道自己是俗人一个。
自己知道蚂蚱眼的负担要比我更重。面对这些百般无奈,也只能流俗,对于一个体制之外的人,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敢想象,手里的那几株香,在他的手里再三掂量,毕竟所有的付出都是自己辛勤汗水换来,如同自己的血和骨髓一样。
哎,一个本来是最美好愿望和想法的事情,经历了时间的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得面目全非,把最美好的初衷变成了众人感到吃累的事情,这样的“礼道”不讲不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