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间浮华(之二)

(2010-07-08 00:58:4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看望了张爱玲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看到她写在书中的那种感觉,对爱情的彻底失望。不过失望归失望,她辗转到了美国已后,还是嫁给了大她许多的作家赖雅。而与之是否对爱情时不时会有近似的感觉已经全然不知了。

 

张爱玲笔下的那个负心男人,她准确地表述为“罂粟花”,看起来美丽,实则有毒。其实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那个负心男人的描述,这是对爱情本质上描述,爱情就像是一服迷幻药,谁认真地服用了它,谁就会干出一些“蠢事请”来。世间浮华(之二)

 

我们通常讲到的恋爱期间的人智商最低,可能就如同我们描绘爱情带给我们的那种假想与不切实际一样,只有从那个兴奋点走出来以后,你才知道自己曾经有过的那种兴奋与激动的初衷是什么,那是一种本能的驱使,这种求偶的过程,就是人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最终解决的是由里至外的一种释放,他用若干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去传达内心里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我更愿意执白的说为:所有的表演和使用的道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达到欲望尽快的发泄。

 

从张爱玲那里走出来以后,便来到了被作者形容为“民国时期的李清照,一度被称之为30年代的洛神”萧红这个人物上来,用作者的话来说:“萧红的经历,和张爱玲有着惊人的相似,一生苍凉,只是比她更彻底。”

 

萧红一生中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是她从她那个压抑她个性的东北老家走出来上学以后的事情,从小就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父亲、母亲乃至祖母对她总是恶言恶色,还经常无缘无故地打她甚至用石头砸她。9岁那年,生母死后,继母对萧红更是百般虐待。家里面唯一爱护她的只有慈善的祖父,可祖父为人老实,在家中没有什么地位,并不能改变萧红不醒的遭遇。压抑与孤独,造成了萧红敏感自卑的性格,留下了忧郁、伤感的印记。这也是他极度的渴望温暖和被爱。

 

就在这个时候,萧红结识了由北平考入哈尔滨政法大学的李姓青年。这位大学生向萧红表达了爱慕之情。可是,当萧红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回到家中时,得知父亲已经她许配给了大军阀的儿子汪恩甲,这时,祖父已经去世了,这个家庭给他的最后一点温情消失了。萧红毅然离开了这个家,逃避了这桩包办的婚姻。

 

回到哈尔滨便于这个姓李的大学生同居了,不久他与这位大学生一起前往北京,此时的萧红正在幻想着自己最美好的未来,他没有注意到那个大学生忧郁的表情,到了北京以后,大学生敲开自己的家门,出来迎接的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萧红从那个女人看她的那种神态就知道这是“正宫娘娘”,萧红只说了一声“再见”便扭头便离开了那里。委屈和对爱的幻灭变成了决堤的泪水,就这样把第一次的爱情冲走了。

 

走投无路的萧红回到了哈尔滨,与父亲许配给她的男人走到了一起,不知不觉一年时间就过去了,萧红已经身怀六甲,当时这个公子哥在哈尔滨的居住旅馆里欠了不少债,这位大公子声称去找钱去,一去便不回了。房主将萧红当成了人质,并放出狠话,假若不还钱就将萧红送到妓院里面,焦急的萧红想到了他投稿的报社,写信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她。而收到信的是报社副刊部的主编裴馨园,他召集报社的人制定营救计划,在这其中有一个刘鸿霖的小伙子,后来人们记住他的另一个名字───萧军。裴馨园意识也没别的办法去解救萧红,派萧军给小红司机本书和一封信去,也就在这次送信的过程中,萧军从同情萧红转化为对她的爱。

 

萧红的第三次情感生活开始了,在与萧军结合后的不久,前夫的孩子瓜瓜坠地,但是他们将这孩子送了别人,再他们在一起的最初日子里,生活虽然是清贫的,但是他们的感觉却是幸福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萧红进入了她的唱做高峰期,并与萧军一起合除了小说集《跋涉》,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她完成了震动文坛的《生死场》,也就在这是他与萧军的爱情出现了问题,从心里一直看不起萧红的萧军,现在之能用自己的拳头,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样也是用拳头将自己的这段爱情给葬送。

 

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她与鲁迅先生的那种让许广平不能容忍的关系,幸好这种关系时间不长鲁迅先生的仙逝,让这段“传言”告一段落。鲁迅与萧红之间的感受到现在没有任何的文字和史料记载,但是最了解他的一位曾写了一句话,可能萧红比许广平更理解鲁迅,不过在我看精神上的理解或相同,并不意味着夫妻生活的和谐美满,大多数时候这是一对矛盾体。

 

接下来就像是作者写到的那样,1935年,萧红怀着萧军的骨肉,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几个月后萧军的骨肉一下生就夭折了,从此也断了和萧军的联系。

 

我们感觉到与端木的结核病没有个给萧红带来幸福的感觉,她对这任丈夫的要求是: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相互谅解、爱护、体贴。然而这种对爱情的期盼,再一次成为了奢望,1940年他们的情感再次出现了问题,用作者比较温和的讲法进入了“枯竭期”。

 

而此时,不甘寂寞的萧红身边,又出现了一个新面孔,那就是小她6岁的东北老乡骆宾基,这位崇敬萧红文采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命,陪伴她到生命的终结。写到这里,自己也搞不懂这是爱情还是什么?有人说:文人多情,从局部看还真的是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