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九十八)
(2010-06-18 04:33: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抵不住诱惑是大多数人的一种通病,自己也无法逃脱,在众多的诱惑面前,自己会给自己找若干个理由去接受本不应属于我的那些诱惑,自认为这些诱惑是外在的,是"临时"的,就是忘记了这种为自己的开脱是自己内心里的一种真实,而这种真实的意义就在于对诱惑的那种真诚的渴望。
原定自己“整修”一段时间,手里面的书籍阅读计划又搁浅了数十天,确实到了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的状态,下狠心“与世隔绝”完成既定的读书计划。自己想得确实不错,就像小时候挨了家长的批以后,向家长保证的那样,一定痛改前非,决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当自己离开家长的视线以后,所有曾经发的誓也就跟着消失了,继续我行我素,继续犯着同样的错误,自己还振振有词的跟身旁的小朋友解释,家长不理解我们。
虽然现在学校里犯的错误似乎是不再犯了,自己知道了学习不是给别人的,理解家长跟我们反复强调这句话的真实意义,学习是给自己的,有了知识走遍天下,没有知识只能是甘于人下的道理。现在学习的目的也离开了功利主义,成为了自己嗜好中的一个,如此这样的学习到感觉轻松了很多,毕竟到了这个年纪“应用技术”对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不需要作为重中之重。
似乎我们不会再犯年轻时的那些低级错误,但我们认真地分析,现在经常犯的错误,从本质上与年轻时犯的错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没有定数,自己想好的事情,在外物的诱惑下,很容易改变最初的想法,迎合别人的那种要求,学不会拒绝。分析下来还是自己内心里的一种需要,媚俗的一种需要。
这不朋友来电话,邀请自己晚上参加一个聚会,当时想立马拒绝,但是,当听说这次聚会的参加人员中,有我们小城里的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心里面就打起了小鼓,其中有我熟悉的“流浪艺人”,他们传神的歌声,和配合娴熟的吉他曲目,都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虽然知道每每与他们在一起,自己都会情不自禁的喝到忘我的状态,音乐家美酒是一种绝妙的组合状态。
另外,两个人是我们小城里的书法界小有影响的人物,属于后生可畏的阶段,但是他们的豪放,同样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再有就是两位作家朋友,我们知根知底,与他们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自己也不想放弃。正是在这些诱惑下自己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答应了朋友的邀请,当家里面掌柜的知道我改变自己的计划时,电话那边只用一个字来表达她的那种鄙夷。
和朋友约定在小城的某一个书店里汇合,下班后自己赶往那里,没有发现朋友的身影,误以为他们还没有到,自己便在那里慢慢地翻阅着书籍,看到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书籍,便有一种冲动涌进了自己的脑海,自己知道书店对我来;同样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虽然自己多次从内心深处发誓不再道书店里买书,可是这种发誓总会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里反悔,带着沉甸甸的书籍回到办公室里面,知道放回家里面肯定会引起“躁动”。
这次的翻阅同样是又一次勾起了我的购买欲望,好像是不买一本书,内心深处就过不去一样,自己在那里转了大概有将近一个小时,假如要全买的话估计自己带的银两还不够,只能挑三拣四地挑来挑去,最终选定了两套书,到收款台上付费,算下来仅三百元,抱着沉甸甸的书籍,打电话给朋友,问为何还不再来?对方问我在何处,我如实告知在约定好的书店里,那边发话:想来想去就怕你到那里“犯毛病”,所以给你发信息,让你直接到饭店里即可,听完之后无言可说。
到了朋友指定的饭店,他们看着我抱在胸前的书籍便笑了,没等我开口,对方先说了话,果然不假,又买了书。我们就怕你到那里“刹不住车”,所以直接让你到这里,结果你没看信息。靠,我这个人怎么就这样没定数,假如我当时回绝了他们的邀请,假如我不与他们相约在那个地方,这一切会发生吗?
再一想,这能怪人家吗?这不都是自己的所为吗?谁架着刀放到你的脖子上,逼着你去买这些书籍,到这里“寻欢作乐”,还是自己内心里的一种需要,不管是什么,都是自己的事情。我笑着把书放下,坐在那里告诉朋友,我这个人不可救药,见书就想买,就像是听见喝酒的事就来一样,请理解。他们全都会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