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美国故事片《独奏者》

(2010-01-01 07:54:33)
标签:

杂谈

分类: 音评影论

看完了这部美国故事片《独奏者》自己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电影制片人大把大把的烧钱,去拍摄一些华丽和所谓震撼人心的大场景的片子,认为场景不大不够效果,而他们忘记了,真正的艺术效果应该是以情节的去感动观众,一味追求大场面那才是华而不实的做法。

这部片子演员非常的少,主要就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华尔街报》的记者斯蒂夫·洛佩兹,另一个是一位流浪街头的天才音乐人撒尼尔·艾尔斯,加上配角演员感觉也不到十个人,但这样少的演员一点不影响这部片子的感人和故事性,每每听到那位富有天分的流浪艺人用他自己最深刻的理解,演奏贝多芬的第三乐章,你理解了音乐对于一个人心灵的震撼力会有多大,在他的音乐里,你能感受到演奏者通过乐曲与在天国的母亲的对话,你能感受到所有听音乐人与神灵的对话。

斯蒂夫·洛佩兹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新闻从业人,他的评论文章非常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出于新闻从业人的敏感,在一次无疑的闲逛中,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小提琴的音乐声,他跟着音乐走进,发现是一位衣着褴褛的艺人在那里尽情地拉着,完全进入了自己的感知世界,庞若无人地自己欣赏者,这个场景引起了斯蒂夫·洛佩兹兴趣,等那位流浪艺人演奏完了以后,主动跟他搭腔,了解他的生活境遇,斯蒂夫·洛佩兹知觉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回到报社以后,觉得这个人可以值得一写,便根据他与流浪艺人聊天了解的情况,打电话询问流浪艺人告诉他的艺术学院的相关情况,得知这个人确实在那里上过学,但是在上到大学二年级以后就退学了。记者斯蒂夫·洛佩兹根据他了解的情况,写了一篇介绍这位流浪艺人的文章。文章发表不久斯蒂夫·洛佩兹就收到了一位捐赠者寄来的大提琴。

撒尼尔·艾尔斯莱带这个大提琴,满世界的找这位流浪艺人,终于在一个立交桥的桥下发现了这位流浪艺人,他把这把大提琴拿出来给他时,这位流浪艺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斯蒂夫·洛佩兹再三解释下,他才将大提琴纳在了手里,在桥下的人行道上开始了演奏。也许正是在这种场景下,也许是影片导演的刻意安排,音乐在这个空间响起的时候,让我感觉到音乐可以抚平人心灵的任何创伤。

当然,在表现流浪艺人动情地演奏的同时,导演也在音乐的背景下,介绍这位流浪艺人的家庭背景,表现出这是一个极有音乐天赋的人,他对音乐的理解,他对音乐的痴迷,都将造就出一个音乐天才出来,但是遗憾的是他的这种痴迷,让他欲罢不能,最后只能自己与自己交流,精神除了问题。导演在随后的场景中多次地表现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他走进了音乐的世界,越无法走进我们生活的现实,他的物质要求极为简单,露宿街头,只要能感受她内心对音乐的那份感觉,自己就会有一种充实和满足。

但是身为记者和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斯蒂夫·洛佩兹想通过他自己的办法改变这位天才的流浪艺人生活境地,他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和理解撒尼尔·艾尔斯,但是这些努力并不为这位流浪艺术家认可。在撒尼尔·艾尔斯看来,他的音乐属于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他的生活同样也是自由自在,任何拘拌他的所谓现代生活都不是他的追求,唯独他的音乐和他对音乐的理解才是他最丰富的精神财富。当然,美国影片与中国影片的总体构思大多相同,不会让这位天才的艺术家流离失所,在斯蒂夫·洛佩兹最终努力下,撒尼尔·艾尔斯接受了他的请求,住进了公寓,并在那里继续演奏他的大提琴。

片子给我两个启示,第一个是对音乐的那种感受,特别是对古典音乐所涵盖的那种厚重,那种深邃,确实对净化我们的心灵起着作用巨大,音乐是我们语言无法描述的一种境界,你只能去感受却无法准确的表达。第二个是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心灵的沟通,这部片子里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斯蒂夫·洛佩兹和撒尼尔·艾尔斯的沟通最后就是心灵的一种沟通,他们从两个不同的思考角度去理解,最后是一团糟,也只有你理解了作为流浪艺人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以及他对音乐的那种痴迷般的真正原因,你才能找到于他相处的办法,让他理解你是一个对艺术家敬重的人,对他们的帮助没有私利,而是一种对艺术发自内心的敬仰而伸出的援手。

感谢导演的精心编导,更要感谢影片的音乐制作人,他带给我们那震撼人心的音乐,在我的感觉中就是天籁之音,在音乐里我感受到那样之多的情感蕴含在其中,撞击你心灵的那乐曲就是你内心的所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