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美国想当世界警察的难处,也知道当世界警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更知道美国为什么在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现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者说是对世界范围内资源虎视眈眈的国家,谁不想成为这样的世界警察,问题是他们目前的能力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所以他们只有像老虎发威时的嚎叫一样,用声音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暗地里像仓鼠那样的盗取一些,这些在美国政客眼里都成为了“小儿科”。
虽然从小就没有少的涉及打仗的事情,但是从心里讲自己对打架从心里有一种反感,每次打群架的准备和开始的时候,真得像现在知道的那样,肾上腺素分泌的厉害,也就是恐惧感显得十分的突出,当然一旦进入混战状态,也就没有了恐惧,只有一种观念,自己不保卫自己,就会被别人无情的痛打,所以一旦“战争”爆发,自己就成为了畜牲。小时候同学和邻居愿意与我在一起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这一点。
但是我非常的讨厌打仗,以至于我在有了自我选择的年龄里,远离了那些动枪动刀的同学,干脆当上了一个“老实孩子”,做坚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好孩子。到了工作以后,战争片子己也不是特别愿意看,倒是我认识一批喜欢战争片子的人,更有一些“战争贩子”,对于他们热衷于打打杀杀自己从心里面不感兴趣。
美国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的两场战争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当然用保卫世界和平的理由而展开的,阿富汗、伊拉克到现在依然深陷其中,自己在广播里和电视上几乎是每天可以了解到他们在两个地方的情况,给人的感觉是在阿富汗的问题上是越陷越深,在伊拉科的问题上也是令美国政府头痛,盟军的摇摆性和当地部落的复杂性,让想当然的事情变得一波三折,战线拉得越来越长。
《决战阿富汗》也就是在这个关口拍摄出品,自己在广播和电视里已经听到和看到了介绍,不仅如此,参与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导演奖的大导演,当然配音也是同样获得过奥斯卡金像音乐奖的音乐制片人。知道这些大人物参与拍摄决非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在表达自己对这两场战争的态度,也许正是为了自己的这种看法,见到这部最新拍摄的影片的DVD光盘没加思索就买了回来。
家里面的掌柜的与我在这点上十分相像,对战争片不感兴趣,觉得战争片子的那些血肉横飞的场景有些恶性刺激的意味,不好看,也不忍去看。更喜欢那些城市情景剧,让百姓的喜怒哀乐融进自己的审美之中。为此,这部片子在买回来的当天,趁着她不在家的当口,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看了这部片子。
自己看完以后,觉得这是一部对现代战争的一种反思片子,里面既表现了参加阿富汗战争的美国士兵对战争的那种惧怕和厌恶,也写出来了这场战争的无奈,那些恐怖组织不停的展示他们残忍的一面,定时炸弹,自杀式炸弹,这些都是给当地百姓和驻军造成威胁的因素之一,你不用更有力的武力来遏制,那么你只能在那里等死。
片子演的是一个驻阿富汗美军排爆小组中发生的故事,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恐怖组织有目的和计划来袭击平民和驻阿美军,一经发现他们设置的爆炸装置,就会去排除,而这种排除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人地两生的异国他乡,每一次行动都会是一次生死考验,所以每一个来到阿富汗的军人,都会在每一次作战中高度紧张,百倍警惕,即使这样他们也经常遭遇不测,在整个影片情节中就有两次这种意外失手,使自己的战友倒在了异国他乡。
导演既表现了美国士兵的英勇顽强和机智勇敢,也同时表现出来了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奈,以至于他们的对战争的恐惧表现在他们日常的行为之中,让我感觉到导演对那些参战的战士内心的东西十分的了解,他们长期生活在一种超常的紧张和警惕当中,自然他们的精神发泄与我们日常人的做法不同,在经历一场殊死战斗以后,他们用一种几乎是自残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恐惧,让观众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在他们当中有排爆英雄,一个初生牛犊不畏虎式的人物,当他从排爆现场胜利返回以后,战友们问他你为什么不害怕,他回答:我没想那么多事情。是啊,说得非常地准确,作为一个战士,需要你的是勇敢、智慧和无畏,不需要你的思想,你一旦有了头脑,你恐惧战争的情绪就会自然生成,在影片里这种畏惧战争的战士有展示。
“一个优秀的军队统帅不但无需任何特殊的品质,而且相反,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优秀的品质———爱、诗意、亲切和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这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恢宏巨著《战争与和平》一书中的论述,也许这就是我不喜欢战争的理由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