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作家刘涛的短篇小说《暮歌》有感

(2009-11-25 06:48:3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作家刘涛新创作的短篇小说《暮歌》被《青岛文学》创刊50年纪念专刊选用,不久又被国家重点文学刊物《小说选刊》将此篇作品选中,定于2009年第十一期上转载,可喜可贺,这不单单是身为作家刘涛的一种荣誉,同样也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殊荣,他为我们这样一个文化根基不深的城市带来了一缕阳光和希望。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进入知天命年龄的作家刘涛,也同时进入了他创作的高峰和成熟期,这两年他大量的作品频频地被国内重要刊物登载或转载,足以说明了他的创作渐入佳境,2008年他获得的山东省文学最高奖项《泰山奖》也预示着他成为了我们小城作家里面的领军人物。

    《暮歌》这篇小说讲实话自己反复看了多遍,几乎每次看到感人情节时都会泪眼朦胧,感觉就是在写自己的晚年,我知道这篇小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是看不出其中的涵盖着作者的深刻的思索,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步入中年以后的读者,却会有着与作者的强烈共鸣,理解作者这篇作品的用心良苦,这是一部探讨即将进入老年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一部探索小说,这是一部弘扬人类最崇高情感的感人故事。

    我将这篇作品推荐给了自己的家人,自己非常想知道对于一个与文学毫无关系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故事的,家人非常的配合,当我晚上回到家中问她的感觉时,她告诉我简单的写了一点,放在我的写字台上。回屋我拿到那张纸片看了起来,她写道:“工人家庭,非常普通的百姓生活,但有滋味,对爱情专一的老人对家庭负责,情感描写细致,对生活看的透彻,害怕孤独,以细致为主做到这点挺不容易,以回忆美好的年轻时代结束,心情好多了。”表达并不是很专业,但是她感觉的一点没有错误,细致成为了作者的特色,对人物内心细致入微的把握,构成了故事的鲜活与生动。

    《暮歌》作者一上来就向读者交待了已经是82岁的文大爷,面对已经患了偏瘫而且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的78岁老伴,由于自己年事已高,无力照顾老伴,被已经退休在家的女儿劝说下,将文大爷的老伴送到了养老院里的过程。作者写道:文大爷临走时,老伴说:“你早回来啊。”文大爷说:“我出去买点东西,一会儿就回来。”

    文大爷心里一阵发酸,赶紧走出房间。他扶着楼梯一侧的金属把手,小心翼翼地下了三楼,出了福彩老年公寓的大门。

    文大爷今年82岁,老伴78岁。老伴一年前得了脑血栓病,前前后后住院有三次了,最后一次住院病情是稳定住了,但出现了偏瘫和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在医院里住着时,文大爷日夜不离老伴的身边,一旦要出去趟,老伴就说:“你早回来啊。”

    文大爷惟一的一个女儿,看到文大爷如此劳累,犯了愁,有一天,她对文大爷说:“爸爸,俺妈就这样了,你可别累坏了。”文大爷说:“怎么办?总得有人管你妈呀,我命不好,就你这么一个孩子,要不,几个孩子轮班伺候,我也累不着啊。”

    文大爷和老伴结婚六十多年了,一共生过四个孩子,前面三个都夭折了,就剩下这么一个闺女。就这个闺女,今年也55岁了,都退休好几年了。好在闺女生了个孝顺儿子,外孙时不时也到医院来伺候伺候姥姥。又过了几天,女儿对文大爷说:“爸,不行把俺妈送老年公寓吧,那里条件挺好的,有人专门伺候不能自理的老人。”文大爷上下打量着女儿,发现自从老伴病了后,女儿比一年前更显老了,脸又干又瘦,还黑黢黢的,眼睛里一点光也没有,一头花发乱糟糟地像个鸡窝。文大爷叹了口气,答应了。与文大爷一起共同生活一辈子的老伴,到了晚年,特别是患病以后,可以说是与文大爷形影不离,她虽常说的是那句“你早点回来啊”,但是这句话却构成了老人晚年内心真实,也表现出深藏着老两口之间的那种依恋,虽然通篇作品写文大爷的老伴的文字不多,但是这句常挂在她嘴边的话却是贯穿故事的点睛之笔。作者也是从这句带着情感、依恋的话开始讲述这对老人的故事。

    作者在这篇作品中对细节的捕捉非常的到位,把老人内心的那种苍凉、无奈和眷恋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作者接着写道:“文大爷上午十点多钟来到老年公寓,中午的时候,他把女儿女婿和外孙都撵走了,自己一个人留了下来。午饭是在老年公寓吃的,服务人员对他说,大娘刚来,第一顿饭照顾,文大爷也可以免费在这里吃一顿。午饭是米饭、西红柿汤和肉片炒芹菜,文大爷先一勺一勺地喂了老伴,自己才吃饭。文大爷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他把给老伴带来的日用品和吃的水果,一一放在应该放的地方,然后,把那个紫红色的钱夹压在了老伴的枕头底下。刚要走,觉得不妥,便又把钱夹拿出来,放进老伴贴身穿的一件纯棉衬衣的口袋里,恰巧,那件衬衣口袋外有扣子,文大爷再把那扣子系好,放心地出了门。

    文大爷出门的时候,老伴叫他早点回来。他心里发酸。他知道老伴是有些痴呆了,错把老年公寓当成了医院的病房。可也是,老年公寓房间的设置和医院差不多,一个房间里有三张床,独立卫生间,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服务人员出出进进,就是没有医院里的那股消毒水的味而已。

    文大爷走在马路上,心里觉得空落落的,从此老伴就和自己分开了?人家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他的这个伴从此就不和他在一起了?细节最容易表现人的内心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已经感受到文大爷对老伴的细心和深情,但是作者没有将这种细节停顿下来,而是通过文大爷的到医院以后的细节进一步的去发掘,将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种种无奈,深入细致地进行了描写,充分的调动了读者对两位老人的同情和感动,掩卷而思,我们仿佛听到了一曲哀婉悠长的暮歌,看到了被绚丽的晚霞映红的真爱。

    随后作者将故事放在了文大爷的回忆上,回忆他与老伴曾经走过的岁月,以及他曾经夭折的三个孩子的情况,现在身边只剩下已经退了休的唯一的女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独生子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家里面的日子还算是平稳,为人和善的文大爷看到邻居过不下去的场景,也曾伸出援手帮助那些揭不开锅的邻居。困难时期的文大爷家里面是幸福的,但是,到了老年以后深刻感受到子女少的弊端和严重性,我想这也是作者在这篇作品里有意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客观现实,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的中国,这种老无所养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执政者的面前,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作者非常善于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在描写到文大爷到老伴弟弟家里面的那段文字,让读者如同亲临现场一样,小舅子退休前曾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处长,在身为工人世家的姐夫面前愿意摆点臭架子,而生性直率的姐夫根本不理会这些,作者有趣地写道:往年,老伴的这个弟弟在家族里最风光,过年过节有人往家里送鱼送虾,多了,就分出点儿给姐姐送来。文大爷不太喜欢他这个小舅子,总觉得小舅子平日里说话颐指气使,官腔十足,在他们这些当工人的亲戚面前居高临下。

    小舅子退休之后,好多了,没有什么权了,说话也不好使了,便有些失落。失落后,自然就和亲戚走动的多了,有空就到姐姐家坐一坐,和姐姐姐夫聊聊家常,发发牢骚。聊家常可以,一发牢骚,文大爷就不温不火地顶上了:“兄弟,你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该看透了。人这一辈子,官不官财不财不重要,重要的是好好活着,别生病得灾。你才是个处长,人家中央有多少大官,得了那种不好的病,也得死?一死一火化,骨灰装进小木盒里,和老百姓有什么两样?”

    “也是,也是,”小舅子一面笑笑,一面点头答应,说,“姐夫你还挺有水平,看事看得这么透。”

    文大爷说:“俺是普通工人,你是处级干部,你看的是怎么提拔,怎么发财,俺看的是怎么活着,怎么高兴。”

    作者赋予了普通人的那种纯朴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实实在在性,他对百姓内心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得那渴望了如指掌,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最普通人的同情,在这篇作品里我们看到文大爷一家人,文大爷女儿和文大爷的小舅子一家人,这些已经与世无争的家庭,所表现出了的那种亲情,带有着浓浓的中国悠久文化所呈现出的优良传统,作者喜欢用他发现人性闪光一面的特点,习惯于挖掘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非常贴合我们提倡和谐的社会的大理念。也许这也是读者喜欢他的作品的理由,他的题材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表现出的那些精神也是我们经常感受到的东西,没有距离的感觉,一种熟悉,一种亲切,足以让更多的读者喜欢这样的题材和这样生动的故事。

    作品更多地是用文大爷的回忆去描写他晚年生活心理感受,这也十分符合上年纪人的特性,别说是像文大爷这样八十多岁的老人,包括像我这样刚刚过知天命的人,回忆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在这篇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自然不自然的想到了自己的晚年,文大爷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就是我们将来也要面对的问题,生死离别悄然摆放在自己的面前,感慨万千。我觉得作者好就好在没有将老年人面临的这种苍凉过于的去描写,他看到了这种回忆,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有意义的事情,回味最美好的过去同样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而老人所有的做法也都是一种与生命抗衡表现形式。作者更愿意给人们带去希望,即便是暮年也会用他特有胸怀,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夕阳无限好的风景画,给人以寄托。在结尾之处作者生动地写道唉!这一转眼就几十年过去了,女儿也快六十岁了。当年的妻子成了老伴,当年爽快开朗的孩子她妈,如今却直挺挺地躺在了床上,目光呆滞,就会说:“你早回来啊。”想到此,文大爷心里特别难过,想哭。他想对老伴说,老伴啊老伴,你不讲信用,你当年不是说我好好活着,你就不累吗?我现在是活得好好的呀,你怎么就累了?怎么就躺在床上不起来了呢?还不和我说话了……

    文大爷真哭了,两行浊泪从他紧闭着的眼角处流了出来。他想,人老了有什么意思呢?一日三餐维持着的不过是一具无精打采的躯体,晃晃悠悠的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要是一下子完了也算是痛快,要是完不了,像老伴那样躺在床上,一时一刻都得让人伺候,多可怕多凄凉啊!

    还是想想年青时候的事吧,文大爷翻了个身,脸朝着墙。老人嘛,都愿意回忆过去,为什么?因为回忆过去会使老人心情甜蜜,哪个老人年青时没有点生龙活虎的故事?文大爷回想着过去,心情好了许多。他睁开眼睛,突然,就在那面白墙上看到了老伴年青时的面容。老伴那会儿多漂亮啊,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一笑,露出两排细小的白牙。他仿佛听到老伴说话了,老伴撒着娇说:“你掀开被,让我进去嘛,你掀开被,让我进去嘛……”说实话我看到这结尾之处,自己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这倒又让我想起作家刘涛曾经获“泰山奖”的那篇小说《最后的细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与此十分相像的一部作品,《最后细致》是描写了一个患不治之症病人的最后时光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细腻的感情和感人的举动。而《暮歌》则是写了一个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场景,写了主人公文大爷内心的想法与感叹,同样是细致,同样是善良,感觉这两部作品是姊妹篇。

    我喜欢刘涛的作品的理由非常的简单,刘涛的作品朴实无华,把侧重点放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民百姓,他用作家的犀利目光,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些细小的事物,而这些细小事物确折射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最普遍的一种情愫,这些细小的事物闪动着幸福和祥和,当然也夹杂着一些酸楚和无奈。他用自己细腻的感觉去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带有着一种普遍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善于发现人类本性中那些至善至美的东西,也体现了作者的内心的阳光与善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