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感受(之二)

(2009-09-25 01:22:5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对十九世纪末期荷兰画家梵高几乎是不了解,这无疑是自己的一个遗憾,所谓讲的孤陋寡闻也许就指自己这种人,觉得自己又不是画家,对西方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著名画家知不知道无所谓,岂不知,通过了解这些画家的生平,也是对了解世界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最佳途径。

    对梵高的了解也是这几年翻看艺术发展史时,星星点点的知道了这位西方著名的画家,倒是前几年全民经商的大气候下,我曾陪着自己的一个朋友到北京的一个艺术沙龙里,批发过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高清复制油画,我的这位朋友在购买的油画中就有梵高最著名的油画作品之一的那幅《向日葵》,并且在随后我们的旅行中他简要介绍了这位伟大的画家的简历,但是自己有心无心的听完以后很快就忘记了。

    时隔二十多年以后,梵高再一次进入了我的视角,因为他的经历和作品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在我阅读著名作家夏榆的作品时,他不止一次提到过梵高这个名字,而且在我的感觉中梵高在夏榆的心中就是他的精神领袖。也是出于这种好奇,自己买到了美国作家欧文·斯通撰写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开始跟着作家走进梵高生活的年代。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梵高是一个性格内敛,才华横溢,贫困潦倒的艺术家,其实当我们跟着欧文·斯通走进他的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家族是一个很具经济实力的大家庭。梵高父亲提奥多鲁斯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牧师,他的两个叔叔中的一个克尼里厄斯·梵高则是荷兰最大商号的经理,而另一个叔叔亨德利克·梵高则在英国、法国及荷兰拥有多个画店,而本书的开篇就是写梵高在他叔叔在英国开的画店里工作开始。

    作者从凡高二十岁开始写起,他在英国伦敦的古比而画店里工作,这个画店也正是他的叔叔开的,最初作者写了梵高在这个店里面的工作情况,他主要是向前来购买绘画作品的不同类型的人物讲解绘画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作者喜欢的工作,梵高对那些购买者的眼里表示出一种不屑,梵高用他特有的艺术鉴赏力看好的作品,而那些购买者却不喜欢,更喜欢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按梵高的性格他根本不适于从事这样的工作,为什么他能够坚持这样做下去哪?作者给了我们答复,进入青春期的梵高深深地爱上了他租住房屋主人的女儿,在他看来比天仙还美丽的姑娘乌苏拉·罗伊尔,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梵高对乌苏拉的感觉那就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天使,梵高认为与乌苏拉生活在一起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为此他对乌苏拉的要求是竭尽全力的帮助办理。用作者的描述,此时梵高因为心中有对乌苏拉的爱恋,他感觉这个世界充满着阳光,看到马路上的行人都感觉十分的亲切。

    然而事情的发展没有像梵高设想的那样,在一个傍晚时分梵高向乌苏拉表示出自己的爱恋,希望她能过接受他的爱意,激动且疯狂的梵高把乌苏拉紧紧抱在了怀里,乌苏拉挣脱了梵高的狂热,告诉梵高她已经与别人订婚,不可能在与梵高相爱,随后转身边跑回自己的房间,梵高傻傻得站在那里,不敢相信这眼前刚刚发生的一切。

    梵高不相信乌苏拉说的那些话,他认为乌苏拉是在考验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在一次向乌苏拉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生中乌苏拉是他的唯一,不允许第二个男人的存在,他们可以平等的竞争。而乌苏拉跟他说得更坚决和肯定,这让梵高痛苦不已。

    也正因为遭到了乌苏拉的拒绝,他对自己曾经的工作产生了厌恶,使画店的负责人奥巴赫十分恼火,最终在一次卖画的过程中,梵高出言不逊惹恼了店主和购买画的客户,作者写道:“十月,一位肥胖的太太来到店里,她要为她城里的新居选购一些画。经长时间挑选以后她得意地问梵高‘瞧,我选得挺不错吧?’梵高回答‘您即使闭上眼挑,也不会比现在挑得更糟了。’‘天哪’她喊起来,‘哼,你不过是个乡巴佬而已’”。而店主奥巴赫更是恼怒地责问梵高:“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断送了这个星期最大的一宗买卖还不算,你还侮辱了那位太太!”梵高回答道:“我们怎么可以靠出售这些无聊的玩意儿牟取如此之高的利润呢,奥巴赫先生?再者,为什么只有那些与真正的艺术格格不入的人才能够资格到这里来?是不是他们的金钱使他们变得麻木不仁了?可那些对优秀的艺术真正具有鉴赏力的穷人,却拿不出一个子儿去买张画挂在自己的墙上,这又是为什么哪?”

    圣诞节快要到了,梵高已经被乌苏拉的母亲劝说搬出租给他的房子,但是在梵高的内心深处乌苏拉始终没有抹去,她依然认为乌苏拉是爱他的,他在这是在一次的敲响了乌苏拉加的大门,却被乌苏拉拒之门外,大门无情的被关上了。

    梵高回到了荷兰自己的家中,父亲看出孩子的不快,母亲更了解孩子的心事,大家好言相劝,但是已经悲哀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梵高,始终不相信这样的结局,虽然之后她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到了一个贫困社区但教师,但是只要自己有时间便会独自徒步到乌苏拉的家外观望,直到最后的一次他看到自己最心爱的人乌苏拉搀着自己的丈夫,在众多亲友的簇拥下乘车出嫁了。作者在这里写道:“梵高觉得心中有一根很细、很细的东西折断了,断得干净利落。魔力消散了。出乎他的意料,这竟如此简单。……他冒着暴雨,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伊斯莱沃思,收拾行装,永远地离开了英国。”

    随后梵高的牧师工作也从这时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