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晚宴是我的老师一手策划的,可以说百分之八十的来宾不知道这里面的真实用意,凭着多年的交往,感觉应该是一个很正常的宴请,就像很长时间没见面,大家有意愿聚一下那样的正常,只不过是正常的交往罢了。
这次绝大多数人都猜错了,一位领导接到我老师的电话,领导得知要在小城一个相当不错的宾馆请客时,她对我老师说:“都是熟人为何要讲那样的排场,找一个简单的地方说说话就行了。”对方一口否决,恳请一定前往,当我在会场上见到她时,她呈现出来的那种惊讶,让我觉得非常有戏剧性。
这那是一个晚宴,这是我老师“第二春”到来的婚宴,在这之前自己一直不知道老师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自己还始终为老师一个人而担忧,有时也想为他寻求一个“红颜知己”,但是自己身边的女同志都不可能成为老师眼中满意的对象,知道他的品位和清高,所以也一直没有说出口,当我接到老师的电话,告诉我他寻找到了后半生的依靠,虽然有点惊讶,但是自己很快的平静了下来,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自认识老师以后,对他的家庭和婚姻情况就不是很了解,自己那时年轻总觉得跟老师学知识就是学生最大的本分,家庭关系和家庭上面的事情最好不要去过问,显得学生有点“没事找事”,不合时宜。但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还是听了一些他周围的人讲了他的婚姻和家庭情况。到后来也见到了他已经远赴异国他乡的妻子和孩子,感觉嫂子还是一个十分清秀文雅的人,虽然也看出他们之间的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但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次礼节性的见面,更何况请客的人也不是我,而是一个小城著名的企业家,他也是一个在文学界小有名气的诗人。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自己一直跟着老师奔赴在不同的场合,在那里见到过形形色色对老师颇有好感的女士,但一贯以矜持为特点的老师,表现出坐怀不乱的架势,倒是让一些本应有想法的女士敬而远之,自己还认为这是一个文人的风范,岂不知这正是自己幼稚的地方。俗话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老师也是七尺男儿,也同样有七情六欲,正当年的他何不想有一个相依相靠的伴侣,所以当听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们已经从热恋中进入到谈婚论家的阶段,自己已经理解这种“神速”中的必然。
大厅里可以用高朋满座来形容,也可以说集聚了小城里的各类精英,从政府官员,到文化精英,从成功的企业家,到默默无闻的我们。自己跟朋友开玩笑说到:“也就是我们这桌人是一些社会闲杂人员”,朋友们都笑了。主席台前的大红色的幕布上悬挂着一个赫然醒目的“喜”字,也许这个字和他的背景颜色烘托了这里喜庆的气氛。
新郎和新娘一改大众的婚纱和西服,老师身着普通的夏日休闲装,而新娘这是一件白色的连衣裙,显得雍容华贵,气质典雅。知道老师的低调作风,在这场看似简单的婚礼晚宴上,也彰显出老师的独具匠心,但是这是否符合大众心理情节不得而知,感觉新娘露出不多的笑容的这一情节上分析,这绝对不是新娘自己心理上的需要的婚礼。
坐在那里自己在想,到了这样的年纪,形式对于我们已经知道最终的内涵是一种虚无,简洁实惠成为了“走过来人”遵循的一种可接受的方法。更何况大家都不是年轻人,已经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套路不屑一顾了。当然这不过是我们现实的想法,对于那些报有浪漫情节的女士来说,我们的想法显得就是那样的“不合时宜”了。
主持人也是我们小城里的著名文人,主持词是他自己准备的,没有程式化的格式,随心所欲的主持着,讲着自己心里的感受,但是大方向不偏离两个人将来面对的生活,祝福的语言用最通俗的形式讲出来,因得哄堂大笑。
新郎上台致词则完全像一个书生,他竟然忘记将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叫上,而是自己激情洋溢的感谢他所有的同事、朋友、领导及家人。完全达到了“答谢晚宴”的效果,竟然忘记了这是一场婚宴。坐在我边上的一位先生悄悄地告诉我:“他滔滔不绝的感谢在座的所有,不去讲自己将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这就是他一个人呆的时间太长了,忘记了还有一个属于他另一半人的存在。”
也许这是一种无意识地发现,但是我坐在那里一直在想,婚宴不过是一种证明他们结合的一种形式,大家喝了、笑了、带着醉意回家睡了。将所有的祝福奉献给了这对新人。而问题的重要部分面将摆在他们面前,如何面对新生活?我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激情过去我们将面临的问题很多,两个人性格的相互融通,两个人感情的进一步加深,家庭责任的共同肩负等等,都一股脑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但是作为性格倔强的老师,一直自己孤独地生活的他会能做好这些吗?
希望老师能做好这种准备,像杨振宁老先生说的那样:“翁帆是上帝送给他最后的礼物”,在这里也希望老师也是这样,累并快乐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