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父亲的儿子》这是夏榆在他的那部《白天遇见黑暗》的散文集里恐怕是最短的一篇,但是他给我的那种震撼无法形容,让我知道了对情节的把握,对于一部作品是那样地至关重要,作者抓住了最动人的情节,使这篇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充满了父子之间那种无声的厚爱。我想这篇作品应该被选为中学生的教学范文,无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这是一篇讲述作者自己少年时期家庭背景的故事,作者没有更多地把笔触放在他的少年时期,他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对父母的几个情节上。开篇上来就写了自己家中盖的房子,而这家里面的房子是父亲亲自盖起来的一个石屋,是用采矿挖出的石料砌成,至于它的好看程度或者遮风挡雨的效果好或不好,在作者来看这都无所谓,因为石屋本身已经构成了家的全部意义。
其实我们细细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想一下自己家中的父母为自己和兄弟姊妹们做的那些含辛茹苦的付出,同样也是非常好的写作题材,但是我们把关注点没有放在这里,而夏榆则把自己的写作方向放在了自己最熟悉,感觉最深刻的事情上来。根本不需要渲染和加工便把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写得栩栩如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父母对孩子们付出的爱的一种报答方式。
作者写他父亲在三十岁时娶了年仅十九岁的母亲,随后的岁月里四个孩子相继出生,在那个最困难的日子里,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开荒种地,作者在这里写道:“那一年,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很多人靠吃树皮过活。那是大饥馑的年代,那时父亲就用勤劳和节俭作武器,率领全家抗击饥馑和灾荒岁月。有一天父亲去锄地,到晚上还没有回来,母亲等得坐卧不宁。深夜有人敲门,父亲被送回来了,原来父亲出窑到地里送粉挑着粪担饿昏在山路上了。母亲扶父亲到炕上时,见父亲衣袋里的一个窝头原封没动。”情节就是那么一个窝头,但是他把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作者在另一个细节中写道:“有人招工,招家属和满16岁的孩子。母亲也报了名,母亲从矿上领到靴子、藤帽、工作服回家。父亲闷头蹲在炕沿喝酒,屋里没点,蜡烛火苗噼噼啪啪照映着他是雕般的面孔。母亲把藤条编织的安全帽带上,往身上套工作服,工作服又肥又大,母亲又瘦又小,帽子压到眉沿。………我那时九岁,知道母亲要下窑我心里一阵难过,我很想让父亲拦住母亲不让她下窑。但父亲不说话,头埋在双臂里沉默。我看着父亲,心里生出一种轻视和仇恨。但父亲的冷漠使我突然感到绝望。”看似这是作者对父亲的一种仇恨,但是这只是孩子童年时期的想法,他不理解作为父亲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面对的生活压力内心里又想是什么。
自己在回想小时候的时候,也有同作者一样的感受,当父亲用他最严厉的目光,或者动以粗手的时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惧怕变成了仇恨,心里面有过很多记恨或仇恨的想法,但毕竟是小孩子从自己的角度想到的那些,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力化解这种“怨恨”。但是,当父亲和母亲几天没有回来的时候,自己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成为了影响自己情绪的首要,早已经把先前对自己的种种“不好”忘得一干二净。
作品的后面是整个作品最出彩的地方,作者通过事件描绘出父亲的厚重和伟大,写出了作者对父母真正的理解。他写道:“有一天到晚上了母亲还没有出窑,父亲也没有回来。我无法安睡。直到黎明有人敲门,说煤窑落顶了,我惊起,慌乱中穿衣拖起我的弟妹就往窑跑。到了窑,天亮了起来了,天空开始飘起雪,雪覆盖了矿区,很多人站在窑口等着落顶困在矿下的矿工。………终于看见了母亲和父亲。………母亲和父亲走出窑时,我看见父亲的眼睛发红,充满血丝,腮边的胡须和头发的黑发突然变得生猛茁壮。看到拥在人群前面的我们,母亲挤挤嘴角笑笑,疲惫的样子看上去像一株柔弱的衰草。抱住我们以后母亲开始哭,父亲用大手紧紧拥住我们,从父亲眼里流出的浑浊的泪水正好滴到我们的肩头。………父亲母亲率领我们回家,他们相互扶持着,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紧随其后感觉浩浩荡荡。泪痕干了以后父母又恢复了说笑,一场可怕的劫难像风一样从他们心头掠过。我也加入了父亲母亲的欢乐之中。我带领弟妹们在原野奔跑追逐相互仍雪球让父亲母亲看到我们的欢乐。我丢弃了一直跟随我内心的惊惧。………那一刻我让自己明白我是父亲的儿子。”
虽然我们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看到了他写父亲的粗狂与鲁莽,看到他为了抵抗父亲的“霸权”,到煤窑去工作,以至最后的“出走”,但是作家随着自己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他开始逐渐理解作为父亲和母亲的良苦用心,他理解了父母的爱在一个家庭里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像弗洛伊德说得那样:“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如同在个人的发展进程中一样,唯有爱才是促进文明的因素。因为它使人从利己主义走向利他主义。”而对于作品表现出来的孩子对父母爱的那种认识,我更认为休谟说得更准确一些,休谟说道:“总的说来,可以肯定,在人的心灵中,没有别的感情比得上人类之爱的,没有其他感情比它更独立与个人品质、义务或与我们的关系的了。可以肯定,人、或人性,仅仅是爱与恨的对象,并寻找其他原因,通过印象与思想的双重关系,这原因可激发起爱或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