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阅读与默诵》是夏榆《白天遇见黑暗》散文集里的一篇文章,写了他自己当矿工之前的一些经历,还有如何当上矿工的一些事情,篇幅不长,但是处处体现着作家对情节把握的功底,选用的每一个情节都会让读者有过目不忘的感觉,这就是作家高人之处。
为什么喜欢看夏榆的作品,细细想来作者与自己年轻时候有很多相像之处,当然不是家庭背景和地域上的相同,而是性格上的一些东西。年轻时自己也向夏榆一样,对学习不感兴趣,假如有被大人称为“野孩子”的那些同学约着我一起逃课,自己绝不会说一个不字,现在看来自己是庆幸的,那时的野孩子还看不上我这个“小不点”,认为我是他们的累赘,记得上小学时在假期曾经跟着他们打过一次群架,在“撤离”的时候,自己个子小,跑得慢,他们非常着急,一旦我被“敌方”俘虏了,他们要花大的牺牲才能营救出我来,从那以后我被他们开除了。坏孩子看不上我,好孩子害怕靠着我,自己成为了一个不被人喜欢的孩子,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跟大院子里满地的蚂蚁玩。
夏榆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写了自己逃学被他母亲打了耳光,之后又到学校找老师,询问孩子怎么办?老师也是一脸无奈。看到这里想起了自己,相比之下好不到哪去,功课自己一塌糊涂,作业也是写得一塌糊涂,自己也没了信心。到还好,人缘与同学们为得不错,还有几个差不多的同学愿意“朝夕相处”,当然也有例外的,自己在中学到高中都有“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就是同学加朋友,平时在课间还是在课余,他们玩得一点也不少,但是每次考试他们总能有好的成绩,自己始终认为他们是天才,每次考试他们都会为自己伸援手,让自己顺利通过。
那时候与夏榆想法一样,能尽快的找一份工作干就行了,一直到现在自己才感觉那时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并不是当工人不好,而是当一个没有文化的工人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到现在社会发展的这样快,没有文化的铺垫,没有真实的能力,意味着什么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我曾经写过这方面的事情,上学时没有好好学,工作以后感到了压力,没办法一点点在补回来,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远远超过学生时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是当初的想法也感觉很真实,用大人习惯说的那句话:没有吃后悔药的。
夏榆顶替他父亲,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矿工,在黑暗的矿井中他自己认为是唯一的一个读书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我凝视着那段时光的时候,我想是阅读的生活帮助了我,能够阅读使我在矿井里的时光变得相对安宁,使漫长而艰苦的劳役变得可以忍受。”在随后的文字中他继续写道:“阅读是我在黑暗中的一个通道。在人的尘世生活的场景之下,在土地、河流、山脉、森林、草木直辖市沉厚的漫无际涯的黑暗。我就是黑暗中的一粒尘埃。如果我关闭手中的矿灯,在光消失以后,我就消失在黑暗中。那时候我的肉体是没有意义的。我的肉体和黑暗之中的岩石、煤炭、木头一样成为纯粹的物质。我亮起灯的时候,我就是黑暗中异质的事物。而我在黑暗中,在一盏矿灯的映照之下的阅读,我的姿态和形影就成为整个世界的一个稀有的标本。我想是这样,我在阅读的时候为阅读本身心生感动。而阅读的行为我觉得是我意识延伸的一个通道。我的一是穿行在两个世界。”是呀,夏榆的阅读在那个时期是为了摆脱寂寞、无聊和恐惧,但是他的这种阅读也成为了他以后出走的一个必然结果,书籍为他敞开了了解世界的窗户,为他树立了改变命运的力量和信心。
当然作者在随后又写了一个在矿井下另一个读书的人,但是,这位看书人与作者的看书目的不同,作者写了他遭遇的不幸,他在矿井里背诵的是《金刚经》,从他的背诵中你能感受到他内心承受着巨大痛苦。用作者的话来说:“我听着他的声音又低沉缓慢到急骤,我看见张明亮被悲伤凶猛的淹没。”通过文字的描写,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为矿工所经历的磨难是多么的沉重。
故事讲的娓娓动听,情绪也跟着高涨了起来,借势记录下这些感受,算是对作者的一种崇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