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参加工作可以说是踌躇满志,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计划,自己感觉是宏图大志,到现在来看那不过是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想法罢了,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发现自己制定的这些计划根本不切实际,因为你不了解你从事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什么,一厢情愿的去想,与现实中的真实相距甚远,有的想法简直可笑至极。
到现在知道工作不是凭想象而来的,而是需要你脚踏实地的去干好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了,干熟练了,你才能有空闲和时间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可是往往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永远也干不完的事情,像登山越走越远,工作和学习一样,学无止境。
所以从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一直处于计划与变化之间,自己设定了一个计划,在工作实践中朝着这个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努力,一旦发现这个计划于自己的能力不相符的时候,改变计划成为了自己的首选,当然,更多的是降低自己的标准,知道自己的能力处于一个怎样的层面,调整是为了接近,同样也是量入为出。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避重就轻”,也许从他们的角度看是这样,但是一个人去干一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那是逞强。
关于计划与变化的题目既可以谈工作,也可以放到生活中去,似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情绪都始终处于一个计划与变化的转换过程中,上一分钟还觉得这样去做比较好,但是到了下一分钟你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变化成为了犹豫不决的代名词,也许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反正自己经常有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过程。
比如说,一个平时相处比较好的同事,约着你公休期间外出游玩,也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环境中,你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为此你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幻想外出时你那愉悦的心情,想到那个地方的山清水秀,你会为此兴奋不已,给人家的感觉那已经是板上钉钉子--铁钉(定)的事。岂不知过了那个时间,你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你会被你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所吸引,原有的感觉已经退其次,这就是自己心里的一种变化,当你确定辞掉同事的约请,你的改变成为了同事对你产生隔膜的因素,当然,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变化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同事们对“初犯”报有一颗宽容的心。
其实反过来替别人想想,自己的出尔反尔,确实是扫人家的兴,满心欢喜换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变化。记得参加工作时,自己也是热情有余,理性思维不够,对参加公益性活动报有一种偏爱,每次活动都会想尽办法争取参加,现在看来是一种好奇心驱使,当然也有一种虚荣心在作崇,年轻喜欢在外人面前“显摆”。但是不是自己每次的要求都能得到“恩准”,经常是第一天答应了,第二天领导就改变了主意,让部门负责人通知你“不要去了,另有人选。”那时候自己内心里的那种感受没法形容,既不敢找领导问一个究竟,那时计划经济年代的领导是一言九鼎,也不敢在同事面前流露出来极度的失望,知道他们就希望能达到这种效果,依次来看你的笑话,没办法,虚荣心指使自己装作如无其事的样子,全当没这回事,阿Q精神万岁,让我从尴尬的局面理“解脱”。
好像自己在某一天晚上,酒喝多了以后,想起来这件事情,电话打过去敲定前往这件事情,时间、地点,包括住在那里一一作了交代,而且第二天也买了车票就等着行动了,省城的朋友一直在那里坐着迎客的准备。但是,临行的前一天,脑海里突然的闪出了不一样的信号:你这是为了什么?你需要去处理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完成,何必要亲自前往,既给人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又给人家本来也不富裕的经济带来负担。
越想越觉得不应该前往,一个念头应运而生,电话打了过去,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了朋友,那边半开玩笑的说:“哥哥你这是老山羊尿尿,点忽拾大粪的”,自己再三解释,编出了若干的理由,知道对不住人家,只得好言相劝,好在朋友了解我的性格,不再说什么便把电话挂了。
在退票的路上自己在想,计划与变化随心所动,少变为理性思考,多变为心里没底,不变那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一根筋走到底会好吗?不言而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