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在博客上连载了她的中篇小说《那年夏天》,转载的很慢,感觉是故意吊读者胃口,自己发信息转达了自己的感受,这倒好,她一下子将全文一起发给了我,并要求给予指点。真的只能讲拜读,不敢说指点,自己在收到作品后的一个周末一气呵成,像喝透了美酒一样,在以后的许多天里,回味在作品之中,时至今日才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感觉还是有点诚惶诚恐。
这是一部非常细致的心理描写的作品,假如大家为了追求故事的大起大落或者寻求故事内涵的玄机,那么肯定不会认为这是一篇有吸引力的作品,毕竟每一个读者的欣赏角度不同,也正是这样很少人同意我的这种看法,但是我还是认为这篇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主人公小秀的所经历,以及作者对她内心的复杂心理感受的生动描写,挖掘出人内心的那种渴望和焦虑的真实效果。当然,这篇作品还可以赋予它反映社会真实的属性。
我读完了这篇作品以后,我觉得这就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她高考前复习的经历,她最后放弃高考参加工作以后的感受,以及她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对情感的认识,她内心的想法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和偏差导致的相互不理解造成的苦闷和焦虑,给读者一种真实地感受,假如不是作者自己亲身感受到这些,想必不会有这样精准的心理描述。虽然她否认是写自己,我坚信这是作者感受的一种延伸。
这个故事发生在某一个南方的小镇里,主人公小秀面临高考,由于家中父亲对她的高考不屑一顾,认为女儿早晚都是人家的人,学不学都无所谓,不如找一个好人嫁了实惠。而小秀一心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如此,也想通过考大学让乡里乡亲另人看待自己,也是满足内心虚荣的一种需要。
于是她在一个傍晚时分,骑车外出到近郊找房子复习功课,无意间找出了自己的同乡华姨家,这个靠找城市对象而摇身变成城里人的华姨,是他们村里的一个传奇性人物,华姨用她特有的热情将小秀迎回了自己的家,不由分说地将小秀与他的女儿灵灵放到了一起,故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小秀在华姨家中见到了华姨的丈夫宏叔,以及他们的孩子灵灵,从日常生活来看这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但是,通过深入细致观察,她见到了作为城市人的难处,经济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等等,就像她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的艰难。
首先是她目睹了华姨丈夫的下岗失业,用作者的描述,华姨的丈夫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本事的老实人,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他的这种老实巴交的做事方法,还有着他的立足之地,但是,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替代的时候,宏叔这样的人既没有年龄优势,有没有文化优势,在改革中自然成为了改革的对象,一生在单位老实巴交的工人,最终被企业无情地甩掉,成为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华姨曾为之骄傲男人、丈夫,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庭里的“负担”,宏叔也在为这种巨大的落差而郁闷,虽然作者最初没有把笔触直接描绘在华姨身上,仍然用她特有的中国妇女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努力打拼着这个面临危机的家庭。在小秀的眼里她一天天看到从失落到焦虑,从沉沦到崩溃的的宏叔,最后宏叔彻底的精神崩溃了。
华姨家发生的这些事情,无疑也影响到小秀的高考复习,也许他的这次租房也是命中注定她想改变命运无缘。小秀最终未能参加高考,听从她父亲的建议到建筑公司参加了工作。作者巧妙地把华姨的丈夫和小秀内心的苦闷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应关系,构成了社会压力与自身内心压力的有机结合,这样去写不仅有了人自身现实意义,同时也有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社会意义。宏叔在郁闷中疯掉了,而小秀也同样正在抑郁着,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尽人意。
小秀像华姨一样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以后,参加工作之后就开始了相亲,就像她写到的那样:“那年夏天我没有参加高考,秋天的时候就被爸爸介绍到他朋友的工地上去学习预决算。那时我20岁,在一群热情的妇女和中年男人的关心下开始了相亲使命。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一枚棋子,在自己的棋盘里却听凭着别人的摆布,我把每一次相亲当做是一种调节,我觉得我抑郁得太久了,就是想看看几个正常的活生生的陌生人。相亲就好比做学问,不经历没有体会,那一年正好闰五月,时间像吸满水的海绵,很充沛。有的时候我一周可以见四五个对象,那时我还想,要是以这种频率见下去,用不了半年我就可以见一个营的男人了,以后结婚了,我就可以拉着那个男人的手说,亲爱的,你可是我百里挑一的。
当然,在刚完成一个排的时候,我就认识了陆非,所以,很遗憾,我最终没能对他说他是我百里挑一的。
陆非见着我的时候,就惊讶于我的漫不经心和那种释放的抑郁,他说,他最喜欢这样的女孩了,这种气质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是不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征服了陆非?我无从考证。后来我们迅速结了婚,那几年大家都爱快节奏的生活,包括结婚,要是遇上一对谈恋爱就谈个三五年的,好像是极不人道似的。
结婚的时候我和陆非都没够着法定年龄,但陆非的父亲是个小村官,村官也是官。这个小村官找了一大串的官,就把结婚证给领到了,可想中国的法律是用来制约无官者的。
还是继续回到现在这个时空来吧。女人一旦回忆起恋爱时都会滔滔不绝,或许是因为恋爱时的美好犹如人的青春,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在她的婚后,性格叛逆的小秀便显出来的“反常举止”同样也被曾经发誓一生一世爱她的陆非产生了动摇,他向大多数人那样,认为小秀精神方面有了障碍,出现了问题。岂不知这是小秀精神压抑中的一种释放,是一种自救的过程。这样的不理解,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在强制性带小秀到精神病院看病的那个时刻,小秀曾经幻想过的“爱的复苏和回归”成为了遥遥无期的事情,小秀看透了人世间的那些虚伪,看透了所谓爱情的忠贞不渝说法的不堪一击,这一切让她绝望和发疯。最后小秀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中疗养,我们已经感觉到小秀内心的孤寂和绝望。
“除了由精微的智慧之外,疯狂还能由什么做成?正如深刻的仇恨产生于深厚的友谊,致命之疾产生于强健身躯,同样,顽固而狂乱的疯病产生与灵魂之罕见有和活跃的干扰;从前着转向后者只找到了原因的一半。在疯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见疯狂是如何完好地与灵魂的强烈冲动结合一体。谁不知疯狂是如何不易知觉低与不受约束之心灵的肮脏挣扎以及超越的、非凡的善行靠近?”这是蒙台涅在他的《散文集》中讲过的一段话,在这里用在宏叔和小秀是那样的相像。
作品的最后,小秀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无论外人如何看待这一切,已经无关紧要了。宏叔继续在精神病院里享受着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华姨则出乎大家预料与宏叔离了婚,重新又组织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小秀在她的家中看到她神采奕奕,精神闪烁的样子感到了不解和震惊。
作品的结尾处作者是这样写道:“乡村的风似乎都不同于城市,在我的脸庞轻轻的拍着,我抬起脚,把一颗石子狠狠地踢了出去,然后开始跑起来,脚下的石子被我撞在铁轨上,发出“钢”地一声,我使劲地跑,使劲地甩着膀子。黑暗像布一样泻了下来,我用身子撕扯着这块布,然后那一团黑色的布就在动,像河水一样,晃动起来。跑了好久,我好像看见了前面有很多人,看见了爸爸、妈妈,姐姐,还有华姨、灵灵,我的耳边风呼呼的叫,好像有人在耳边轻轻的笑,陆非也在,他和我并肩跑着,我说,陆非,你怎么也来啦?陆非不语,看着我笑。铁轨向身后跑去,前方没有尽头,我好像看见了铁轨上有一扇扇门,我和陆非穿过一扇又一扇,穿过过去的门,今天的门,然后像明天的那扇门奔去。”我想这是作者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可以设想小秀也疯了,可以想象到小秀在现实社会中无奈的继续生活着,我们的生活就像那绵延无边的道轨,通向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它是通向未来的一个必由之路,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层面上,生活依然继续,他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
回过头来我们慢慢的思索现实生活中的这一切,小秀或者是宏叔表表现出来的那种焦虑和抑郁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就有着天然的屏障,也许作者也正是感觉到了这种不理解带给每一个人的那种不快和压抑。也许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追求的幸福生活所发出的一种无奈的感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华姨是幸福的,小秀的父亲是幸福的,只要不把生活中的事情想得太多,幸福就来的相对容易一些,就像杜威《人性与行为》一书中说得那样:“在道德中幸福所以是根本的,只是因为幸福不是待寻求的东西,而是现在已经获得的东西,即使在痛苦与困难中,每当对我们同自然界以及同旁人的联系的认识,使我们的行动得到释放并有了意义情理时,就已经获得了幸福。”幸福的意义在于我们易于满足。
虽然作家武陵春在这部作品刊登完以后,谦虚地在她的博客上说道:“《那年夏天》只是小说,大家别联想我的生活,生活中的我只会朗朗的笑、朗朗的放屁,还有朗朗的吹牛逼。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前提是,你是整个的看完全篇。哈哈。够整的!”我认为这只是文人的谦虚而已,这篇作品看似一种随意,但是它确实写出了作者内心里的那种情愫,欢悦也罢,抑郁也罢,对于读者而言,他们会从这个故事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来充实自己生活,我想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此。当然自己也许是误解了作者的真实想法,我想这也不影响这部作品的现实价值和对读者的影响,俗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妥之处请武陵春小妹海涵。
二00九年初夏写于办公室
作者回信:
高哥你好,在未看你的来信前,心里还真是“诚惶诚恐”,这种诚惶诚恐是来源于对自己文字的自卑感和一种期待。但认真读完“读后感”后,突然有一种感动,感动于您这么认真对待我的文字,并且因为你的一番感受和夸赞,好像我的那篇小说又上了一个层次似的,哈哈,我又死不要脸的得意了。
那年夏天的故事是我高考时曾真正经历的一段日子,很多部分是真实的,源于生活,但,既然是小说,未免也有虚构的成分。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是真实的,那年夏天我的确偶撞进了华姨家,的确有华姨宏叔灵灵这样的生活原型,那段日子留给的我的印象很深,或者说带给我的感受很深,宏叔的确病得很厉害,我也的确为华姨保守了这个秘密——没有和任何人说。那年的抑郁情绪导致我胸闷,不得不依赖速效救心丸,以致于以后的一两年里每年夏天来临的时候我都不能自己。然而,为了小说的情节需要,我虚构了这样一个结尾。现实生活中,我后来考取了大学,也没有病,工作也很顺利,家庭也很幸福。小说里我的“爸爸”“妈妈”“姐姐”都与现实中差距很大,现实中,他们都很疼爱我,关心我以及我的前程。当然,现实生活中我的状态如何,并不影响这篇小说,尤其在看完读后感后,觉得您分析得很透彻,真的给了我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欣慰,虽然自己并没有对那段生活给予真实记录,但至少把那一小段的经历理成了文字。每次认真的对待一篇文字,都似乎很幸福,又很痛苦。幸福的是喜欢写字,喜欢写作时心中的那种愉悦和感动;痛苦是,当自己认真的写作时,仿佛在用心血在写,用生命在写,或许因为自己书读得少,不够用的缘故。还有的就是因为连载吧,不允许对之前的内容有删改。
这篇小说的前半部分是真实的,然而对于真实生活要把它变成文字反而显得很困难,不知为什么,或许担心自己写不出那种真实时的强烈的感受;小说的后半部分是虚构的,写的时候却很流畅,很得心应手,可能是我比较擅于胡诌吧,哈哈。
发完《那年夏天》,我在博客里又发了一篇博文,强调博友不要联想我的真实生活。其实联想与否那是读者的事,对我的小说并没有影响,对我的生活也没有影响,反之,则说明我的小说很有真实性、故事性、生动性。我这么轻描淡写地说“不要联想”,只是不希望被误认为真实的我也有抑郁症,因为我是一个很开朗很乐观很健康的人,特别不喜欢人一副郁郁寡欢、萎靡不振的样子,所以,害怕文字予以误导。当然,我都说了,一切都不重要,文字仅是文字。“虽然她否认是写自己,我坚信这是作者感受的一种延伸”。您说的很好!
今天一直忙,收到你的信息的时候正在开会,所以没有回信息。一直到读完发来的《读后感》,忐忑不安的心才落下来。
谢谢你,对我浅陋的文字给予这么认真的以及透彻的评价。
盼着您来扬州哈酒!哈哈哈
成难 二00九年六月二十七日于扬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