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又赶上自己在家俩整天,虽说这是看书学习的极佳机会,但是逛书店的想法一直萦绕在脑海,无法忘却,在家里呆了一天,第二天终于“悄悄”出门,直奔书店而去,也不管自己口袋里的那点私房钱剩了几毛,就是一分钱遇到好书也要想办法买回来,买书人就是这样没出息。
自从孩子出了国按照“上级要求”一切家里面从简,一个目的全力保障孩子按期念完预定的科目,完成做父母的“最后努力”,也算是给孩子一个交待。中国人假如没有“外快”,那只能从自己的身上去省,算计好每个月的大体花销,剩余部分全都变成了外汇,共给在大洋彼岸的学子。
其实,孩子真的不在家,剩下两口子也没什么花销,原来对吃饭就没有特殊要求的两个人,好像是再也想不起喜欢吃点什么,每天回家就是凑合一顿算完,至于质量和营养已经不再考虑范围之内,算下来每个月花销最多的就是电钱,一个晚上趴在电视前,一个趴在电脑前,冬天里还要开电暖气,这样算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整个算下来吃饭和水电的钱几乎不到一千元,家里面那口子更省,一但我不回家吃饭干脆连火也不起,随便吃点东西算完。
当然省钱的地方要求非常之多,例如买书要求尽量不卖,或者少买,能借则借,能省则省,后面那句话估计就是“能不看就不看”,在他们眼里到这样一个年纪,已经是“风烛残年”把身体养好就行了,看不看书都不会影响自己什么,即当不了官,也改变不了现状,如此想下来,节约书钱也就在计划之中了。
但是,这是她的想法,她根本不知道拥有一本好书的感觉,他们无法理解你内心的那种幸福感觉,她不会理解与大师们的交流得到是什么。当然也不能说他们就是错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自然就有不同的感觉,就有不同的追求,看似都是一种平静的生活,但是你拥有的与他们想得到的还是有差别,无法去分辨这些,你有能力就去负荷,你感觉无法接受你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最后的统一是相互的妥协。
到现在这个年纪,觉得自己还能四处乱跑,还想自己找更多的感觉,对一些大家的作品想看得越多越好,毕竟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有助于自己今后的作品创作,有助于自己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问题的冷静思考,跟着大师的视角去发现社会别有“洞天”,这也许是一些人感受不到的事情。
在书店里慢慢的转着,知道这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非常的富裕,可以在这里呆上整整一天,也知道自己也不可能在这里呆上一天,体力与精力都限定了你的个人想法,你的体力与经理告诉了你最终要呆的时间,在飘满油墨香味的书店里,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下,翻阅着每一本你从未阅读的图书,你的那种感受真的是一种升华与提高。
很快你就会有一种买书的冲动,你发现了一本,不,多本你真心需要的图书,你知道假如你不拿在手里,下一分钟恐怕就会被另一个看书人拿去,你与这本书失之交臂,那时的懊悔不亚于功亏一篑的那种感受,一本好书就如同是你的情人,拥有她你才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觉。
说实话自己有些对自己放纵,本不应该全部买回的这些书籍,脑子一热全都买了回来,细细翻阅真的大部分是自己急需的书籍,也是近一时期能够看到的书籍,但是也有几本觉得卖得很牵强,完全可以放一下,等时机成熟以后再买。但是,没有定性的自己一鼓作气就买了回来,提着沉甸甸的书籍,有一种充实的感觉,特别是发现了几本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书籍,而这些书记已经是过了出版发行的档期,假如不是书商把这些书堆放在一些角落里,将他们“遗忘”,你也不会到今天还能买到。
拥有了新书,心里感觉十分的满足,回到家中一本本的翻阅着,这些出自大师手笔的书籍捧在手里,犹如与他们亲切地握手,下一步就是听他大师们的教诲,与他们真诚的交谈,你成为了精神富足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