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之二十四

(2009-07-20 00:11:58)
分类: 感悟生活
  早晨在单位接到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声音依然是那样的清脆甘甜,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听到她的声音了,还是去年她偕同她的那位美国大男孩算是蜜月旅行,来到小城算是让我这个当哥哥的验证一下她所依托的人可否。其实,自己也知道让我当参谋是假,倒像是在我面前显摆,看她那充满幸福的目光,以及她永远也放心不下的态度,觉得有些可笑。
  倒是在电话里知道她一直在关注我的博客,对我在国内的情况十分了解,不仅如此还发展了几个留学生也在看我的博客,自己的情况在她的掌握之中,这还真是我始料不及,自己总认为一旦出国以后,国内的曾经的朋友都成为了“负担”,看来小妹妹还是有情有意,倒是自己多想了。
  我这个人对朋友来说,既可以亲近,也可以疏远,一切根据他们的想法而处理,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交朋友需要一个缘分,强求一个人的交往肯定是不会长远,尤其到了我这样的年龄,既喜欢热闹,也喜欢清静,两者皆可,都不为其所累,凭着感觉和缘分交往,不给其他人找累。感觉自己的这样“潇洒”处世方法效果不错,在留给别人空间的同时,自己也有了较大且感觉舒适的空间。
  这些年里面男男女女认识了不少人,要说走的特近的说不上来,发现到了这个年龄想特近也困难,快速接近,快速离开,成为了一个不能否认的现实。毕竟对他们的感觉和情绪看得太透了,别人的语言、行为、表情都是他心里的反映的外向化,也就是说心里想的已经流露出来,这样倒是让你自己掌握远近距离,避免了一些尴尬和不快。
  在朋友圈子里时常看到一些让人说不出来的事情,看似好的难舍难分,在一个特定时刻,又因为一句在我看来无关痛痒的话,他们便立刻显出极大的不悦,好像他们从来没有亲密过,反差竟是如此之大,而且他们也都与我差不多的年龄,从这一点上看有点像大孩子。也许正是借鉴了他们的教训,保持相对距离和客情,是能够长期交往的基本做法。
  朋友离我们那样的远,倒是感觉很亲切,听着她倾诉在异国他乡的情况,知道她虽然已经在那里“扎根”,但是心里面依然有着一个故乡情结,即便她总是讲着自己生活的幸福,讲着她学习的艰难,讲着她幸福的爱情,但是在她的倾诉中,我能感受到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长时间的倾诉已经说明了这些。
  记得那年到北京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拜访她,她在北京的那套宽敞的房子里面,她总是讲述着自己工作的繁忙,总是在不停的用英语接着电话,真的感觉我们的拜访是在掠夺她的宝贵时间,从那以后一直到她出国再也没有联系,我一直在想,她可能觉得失去这样一位又老又丑的朋友是一件好事,是减轻了负担。当然也承认我对她的离开自己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倒是觉得有一种现象非常的奇妙,在我认识的女朋友中,相继出走异乡他国的竟然有好几个,到底这是我的宿命,还是他们的宿命,不得而知。不仅如此,他们在国外的幸福生活也是十分相像。
  她在电话里坦诚地告诉我:“在博客里看到我近期的照片(就是今年青年节我随着共青团活动的那些照片),感觉就是想哭,看到让岁月磨蚀的你苍老成那样,与曾经相识时的那个你,一直在记忆深处的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你,变化太大,我知道了什么是苍老。”我知道她没有说假话,也没必要说假话。我回答:“是呀,不同的阳光和空气,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自然就有绝然不同的效果,不过我不认为这是苍老,而是越来越成熟,像秋天成熟的庄稼。”那边哈哈大笑,说:“真能美化自己,已经都成为了枯草了,还自认为是成熟的粮食,即便是粮食也是陈粮了。”
  人的变化自己是感觉不出来,也许只有身体内部发出来的信号才能让你有所感受,但是,一个很长时间不见面的熟人,他们的感觉是准确的。可是这一切又有什么办法,老是一个不可违的自然规律,这是每一个人的必由之路,所不同的是有快有慢,我就属于那种衰老比较快的人,就像我对她说的那样:“我透支生命的东西太多,衰老就成为一个必然的事情,欣然接受这样的现实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