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之二十二
(2009-07-18 07:35:33)分类: 杂谈闲侃 |
同事之间最让人头痛的就是性格不和,闹不团结,分析起来没有什么大事情,为了工作上的事情你一句我一句,遇到心情不好就吵起来了。
真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如此的气盛,没有几句话就火了,也不分场合,也不分地点,任着性子来,结果是两败俱伤。
我则认为这不是气盛,实为小心眼,气度太小,从小在家里是独苗,娇生惯养惯了,天生在和风细雨里长大,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复杂局面,还以为在单位如同在家里,任着自己的性子来,岂不知在家里行得通的东西,在单位里是绝对行不通的,除去你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大家敬佩你,但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
当然这里面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其中也有管理者的责任,同样也有每一个个体的责任,俗谚说:“孤掌难鸣”,大家都有一个高尚的姿态,就不存在意见相悖以至于不依不饶,就会顾全大局,但是这种人几乎是没有。
说实话见到他们争的面红耳赤,自己还真得不能当即论断,总要了解事情的原委以后,再找相关的人去谈自己的看法,领导易冲动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领导必须有一种别人不具有的耐性,这也是作为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不然你与他们打成一片那就麻烦了。
自己参加工作算下来已经三十年有余了,最初参加工作时,善于表现,几乎自己内心里有一个尺度,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干什么的,他们来得比我早,那么他一定就是师傅,既然是师傅一定就比我经验多,他们说的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这样感觉不会错的,一直以来就这样坚持了下来,除去和领导有过因工作而发火的事情,与同事们没有想到过发火的事情。
那个年代不给你主张的权利,师傅就是对的,即使他做错了你也不能去说,他会用一种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不会主动去承认错误,我想这就是他的自尊心唆使,当然大家也理解,谁要得罪了师傅,那这个人基本上也就完了,领导也是向着老同志,那时候不像现在,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可以辞职,另谋高职去。
计划经济体制下感觉是压抑人的个性,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没有相当程度的自觉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前提下,提倡个性是一种纵容,因为没有责任的放纵,就是一种向社会推卸责任。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最大的责任承担,同样也得到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不是说计划经济年代好,我是讲,就目前年轻人的性格塑造问题,没有考虑对社会的责任,而是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好恶的标准因人而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理解下的巨大差异,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每天都在讲着依法办事,但是现实情况怎样,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问题在哪?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事业的一种认同感,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感觉做出自认为的好与坏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公共性几乎没有,完全是个性。
主张个性往往造成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必须遵守社会共同价值的社会,而这种共同价值的前提就是克服自己的那种感觉,将自己的感觉融入大的价值体系中,即使你感觉十分的痛苦也必须这样。而现在我们在一个局部看不到这些,他们都以自己的感觉去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这种性格冲突也在所难免。
平时跟同事们不会讲到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问题,讲得更多的是一些更直接的道理,我们同事一场加起来能有几年,为什么就不能情同手足的在一起开心的工作哪?既然不是深仇大恨,既然都是为了工作向前推进,求大同,存小异,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何苦大家为那点近似芝麻一点的事情,闹的相互间撕破脸,不是大家都知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为何总是在关键的问题上就忘掉了这最浅显的道理,还是心胸和境界的问题,哎,何苦。
真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如此的气盛,没有几句话就火了,也不分场合,也不分地点,任着性子来,结果是两败俱伤。
我则认为这不是气盛,实为小心眼,气度太小,从小在家里是独苗,娇生惯养惯了,天生在和风细雨里长大,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复杂局面,还以为在单位如同在家里,任着自己的性子来,岂不知在家里行得通的东西,在单位里是绝对行不通的,除去你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大家敬佩你,但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
当然这里面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其中也有管理者的责任,同样也有每一个个体的责任,俗谚说:“孤掌难鸣”,大家都有一个高尚的姿态,就不存在意见相悖以至于不依不饶,就会顾全大局,但是这种人几乎是没有。
说实话见到他们争的面红耳赤,自己还真得不能当即论断,总要了解事情的原委以后,再找相关的人去谈自己的看法,领导易冲动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领导必须有一种别人不具有的耐性,这也是作为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不然你与他们打成一片那就麻烦了。
自己参加工作算下来已经三十年有余了,最初参加工作时,善于表现,几乎自己内心里有一个尺度,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干什么的,他们来得比我早,那么他一定就是师傅,既然是师傅一定就比我经验多,他们说的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这样感觉不会错的,一直以来就这样坚持了下来,除去和领导有过因工作而发火的事情,与同事们没有想到过发火的事情。
那个年代不给你主张的权利,师傅就是对的,即使他做错了你也不能去说,他会用一种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不会主动去承认错误,我想这就是他的自尊心唆使,当然大家也理解,谁要得罪了师傅,那这个人基本上也就完了,领导也是向着老同志,那时候不像现在,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可以辞职,另谋高职去。
计划经济体制下感觉是压抑人的个性,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没有相当程度的自觉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前提下,提倡个性是一种纵容,因为没有责任的放纵,就是一种向社会推卸责任。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最大的责任承担,同样也得到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不是说计划经济年代好,我是讲,就目前年轻人的性格塑造问题,没有考虑对社会的责任,而是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好恶的标准因人而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理解下的巨大差异,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每天都在讲着依法办事,但是现实情况怎样,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问题在哪?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事业的一种认同感,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感觉做出自认为的好与坏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公共性几乎没有,完全是个性。
主张个性往往造成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必须遵守社会共同价值的社会,而这种共同价值的前提就是克服自己的那种感觉,将自己的感觉融入大的价值体系中,即使你感觉十分的痛苦也必须这样。而现在我们在一个局部看不到这些,他们都以自己的感觉去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这种性格冲突也在所难免。
平时跟同事们不会讲到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问题,讲得更多的是一些更直接的道理,我们同事一场加起来能有几年,为什么就不能情同手足的在一起开心的工作哪?既然不是深仇大恨,既然都是为了工作向前推进,求大同,存小异,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何苦大家为那点近似芝麻一点的事情,闹的相互间撕破脸,不是大家都知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为何总是在关键的问题上就忘掉了这最浅显的道理,还是心胸和境界的问题,哎,何苦。
前一篇: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之二十一
后一篇: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