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迎接新一天工作的开始,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成为了生活中绝对不能少的物品,对它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神经质的状态,有了它的陪伴,心安理得,一旦没有它便会坐卧不安,若有所失。
手机显示有信息,打开来看是上面领导发来的一条消息,让我上午八点半钟去接他,一起到市里办事情,领导指示不敢怠慢,吃完早饭,准备好物品,便给领导打电话,问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马上就过去。对方在电话里传来爽朗的笑声,他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起来了,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愚人节”,看来自己被领导愚了一把。电话里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跟对方说:“通过这一点来看自己是老实人,领导指示不敢违”。
隐隐约约想起来,自己每年的这一天总会有人来愚弄我,看来大家都知道我是一根筋,不转弯,自然拿我开心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效果。其实自己对“愚人节”的了解知之甚少,心里面也根本本不记得这个节,自然也就无防什么了。
在上班的路上在想着这些事情,到了单位赶紧到网上查阅有关“愚人节”的相关介绍,网络上的解释是这样的:
“4月1号:愚人节也称万愚节,是西方也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节与古罗马的嬉乐节(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欢悦节(Holi,到3月31日为止)有相似之处。在时间的选择,看来与“春分”(3月21日)有关。在这时间天气常常突然变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类。对于愚人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该节规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愚人节较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起初,任何美国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现在,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从以上解释来看,“愚人节”的来历是有着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单纯是一种取笑和嘲弄,无论是英国还是印度,再到法国,直至传入美国以后,达到了“愚人节”的发展变化的鼎盛。问题是我们要看到,我们了解的这些也正在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着变化而变化的,摒弃了背离道德和责任的恶搞,越来越接近一种以轻松欢乐为目的的节日。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愚人节”被国人所接受,而且呈现出急速蔓延的势头,从网络中你会发现,有关愚人节的短信,还是对愚人节的大量介绍和报道,大家对此乐此不疲,更成为了年轻人相互“取悦”的正当理由。岂不知这已经背离了这样一个节日的初衷和他们发展变化的历史渊源。这种“取悦”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展示人内心邪恶的那一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题为《说谎的孩子》的课文,讲的是一个放羊的孩子,喜欢恶作剧,他在放羊的时候高喊:“狼来了,狼来了。”附近的农民听到呼救声,赶紧跑来帮助驱赶狼群,但是发现这是放羊娃的恶作剧,最后狼真的来了,那个放羊娃再次呼喊时,大人以为他又在那里搞恶作剧,没有理会。结果放羊娃的羊被狼吃掉了。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每一个学生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说谎的代价就像那个放羊娃。从那时起就知道一定要讲实话,做一个诚实的人。现在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同样是以诚信为基础,在我看来似乎是在取乐的“愚人节”里,开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我认为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对诚信的亵渎。不是吗?
“愚人节”不好玩!
加载中,请稍候......